您的位置: 文学天地 > 正文

年俗漫谈

2020-01-08 15:03:57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李亚红

  每到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总有一些东西让心变得柔软和透明——有对于亲人的思念,有对于生活的憧憬,还有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这些都在节日里滋养出不同的味道。

  又要过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年的心情是越来越平淡了,少了几许欢喜和期待。但是,考虑到年俗文化还要在孩子们的身上传承,忽然又格外珍视我们的年俗了。

  什么是年俗?1400多年前,南朝人宗懔说年俗是:鸡鸣而起、庭前爆竹、劈山撵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300多年前,清代孔尚任说年俗是: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100多年前,丰子恺眼中的年俗是:吃年夜饭时,父母分送压岁钱,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21世纪初期,国人眼中的年俗是:在微信群里长辈晚辈们互抢红包,在网上采购年货,在饭店里吃年夜饭,在城市里禁放烟花爆竹,在网络上看春晚或贺岁影片……

  年俗在变!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多元化后,引发的生活观念、消费观念、环保观念的必然改变。如今,每到过年,是留恋记忆中的一缕乡愁乡情?还是留恋年俗里对于长辈的尊重、自然的敬畏?还是怀念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仪式感和虔诚度?

  想起年少时,一到腊月,家人就开始忙碌,买新衣、蒸馒头、炸丸子、磨豆腐、包饺子……我和小伙伴们放鞭炮,舍不得把成挂的鞭炮一次性点燃,而是耐心地拆开,再一个一个燃放。村里的鞭炮声总是零零星星,却也此起彼伏,别有一番情趣。可现在很多人已不在乎这些了,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一应俱全;市区过年又禁止放鞭炮,除夕夜显得静谧了许多,年俗显得淡了许多。怀念过去的年俗,正是渴望过年的那种发自心底的热闹和喜庆。

  于是,我也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年俗。依然记得11年前的春节,走亲戚时,亲戚们提议改变方式:舅家姨家的亲戚腾出一天时间来聚会,不再拎大包小包的礼品,不再互相割四斤礼肉,谁家待亲,结婚成家的晚辈们统一给主家送200元红包。多年来,似乎每到过年,就是为了“吃午饭”,孩子们不认得老一辈,老一辈也记不清哪家的孩子长咋样,拜年的仪式感若有若无。维系几十年的亲情,就在提前两个月预定的饭店中,让冷冻好几天的饭菜打发成一个多小时的筷子声响了,一年的话语还没表达完就散席了。2018年,小舅病故,父母已过80岁,老一辈们各家经营的生活也在改变着家庭观念,如何团聚守望三代人心中的亲情友情,又成了一个新的瞧亲方式。年俗,与其说是30个人聚到一起吃完“午餐”各自返程,倒不如在家里亲自下厨吃顿可口的饭菜。时至今日,亲戚们也在抱怨过年已经不像过年了,说起来有很多理由,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在抱怨亲情似乎淡了。

  有时反过来再看看,亲情未必淡了,而是我们在时代的变化中有不同的感受而已。过去一元二元的压岁钱,现在变成了一百一千的压岁钱;过去让大家解馋的鸡鸭鱼肉,现在让注重健康养生的人们唯恐避之不及;过去除夕夜的守岁、包饺子的闲聊,现在有热闹祥和的春晚陪伴了。如今,过年前后,那浩荡回家的人流物流,满载着游子们回家路上扯不断的亲情,无论在哪儿,都想回家,都想亲自对父老乡亲说句祝福的贴心话。

  其实,年俗的形式在改变,不变的还是团圆的亲情。不要埋怨生活太累,不要抱怨世俗多变,也不要责怪大家只顾埋头看手机、玩微信了……因为人心还是向善向美,有年,就有中国人的快乐;有年,就有中国人的团圆。(李占峰)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