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好大葱为何也愁销 ——探寻寺郎腰大葱滞销背后的原因(中)

2020-01-08 10:30:03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薛芳芳

  作为济源仅有的两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的一个,寺郎腰大葱不仅是大峪人的荣光,更是济源人的骄傲。人们经过大峪镇时,会不由自主地提及这里的大葱。那么,寺郎腰大葱到底有哪些特色,竟如此引人注目?

  搜索百度百科可以知道:寺郎腰大葱是山地气候下在特殊的红黏土上长出的大葱,葱白长,肉质厚,清爽可口,香甜辛辣,后味浓。无论从外部观感,还是内在品质、安全要求,寺郎腰大葱都是值得回味的。

  待价而沽 大葱错过最佳销售期

  大峪镇寺郎腰村党支部书记曹丰收介绍,寺郎腰大葱明清时期就是朝廷贡品,近年又被评为“全国消费者最喜爱的产品”。在小浪底库区北岸沿线,种植寺郎腰大葱已成为当地一项主要产业,形成了以寺郎腰村、方山村为核心,带动周边15个行政村千余户农民增收奔富的路径。曹丰收说:“也正是因为守着这样一个优质品牌,我们村里人卖大葱时非常有底气。”

  但是,品牌的价值还要看如何去把握。

  去年农历八月十五,大葱刚刚成熟,外地客户欲以每斤7毛的价格大批量收购。“受往年优质优价的影响,大家对这个价格并不满意。”寺郎腰大葱合作社理事长石德文说,大家抱着等等看的态度,待价而沽。谁知道,这一等,竟错过了最佳销售期。

  按照以往惯例,寺郎腰大葱节后,大峪镇葱市会越来越好,来自洛阳、郑州等地的客户会纷纷前来抢购。然而,天公不作美,去年国庆节期间出现连阴雨天气。节后,寺郎腰村大葱经纪人李培武主动与洛阳的老客户联系,却得知对方已从河北采购到更便宜的大葱。

  更糟糕的是,其他老客户也很少前来。石德文等人这才意识到“今年葱市不同往年”。寺郎腰大葱合作社与寺郎腰村两委商议后,决定组织村干部及种葱大户,分批前往南阳及河北、山东、湖北等地考察。

  在山东平度一个大葱种植基地,曹丰收了解到,一亩地大葱成本在3600元左右,有的葱农最后到手的却只有400元。经过几番对比,大家的紧迫感越来越强烈。“全国大葱种植面积扩大,市场供过于求,如果一味等下去,损失可能会更大。”曹丰收说。考察回来后,大家一致认为,“形势严峻,应该早着手,争取在下雪前把大葱尽可能都卖出去”。

  成本落差大 大葱难出山

  与寺郎腰毗邻的方山村,却鲜有这样的烦恼。

  方山村党支部书记李战青告诉记者,去年中秋节前后,两个洛阳客户前来收购。村里三四百亩大葱正值成熟季,葱农们早上卖,下午就收到了钱,1斤大葱一度卖到了8毛。而且,方山村还通过坡头镇电商销售,仅去年“双11”期间就售出20多万斤大葱。到去年11月中旬,方山村大葱基本售完。

  在获悉电商销售的成效后,寺郎腰村也想通过电商向外销售。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寺郎腰村唯一支持的只有乡村配送,还仅限于生活日用品类,其他大宗物流进不来也出不去。如果走电商渠道,寺郎腰村的大葱需要送至11公里外的坡头镇。这无疑又增加了运输成本。

  而对于“洛阳客商为何舍近求远,从河北购葱,而不来济源收葱”这个问题,李培武认为,“当时河北葱价比较便宜,从河北运到洛阳,走高速公路绿色通道只需支付运费,算下来成本价要低于济源”。李培武与曹胜利是目前寺郎腰村仅有的两个经纪人,年龄偏大,大葱收获期间忙里忙外,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老客户来不及维护,新客户顾不上拓展,相当一部分大葱没有趁好时机走出大山。

  规模不足 销售痛点成难点

  较小的种植规模,传统的生产模式,无疑也是寺郎腰大葱销售的一个痛点。

  “多年来,寺郎腰大葱的种植面积没有明显增加,产量规模也不理想。”李培武说,他曾与一个重庆客户联系,但对方每天需要3万斤。这样算来,两年的大葱产量加起来也无法满足这个客户的需求。而扩大种植面积,也是不现实的。李培武说,目前寺郎腰村的葱农年龄普遍偏大,年轻人外出挣钱不愿意回来种地,而且蔬菜制种凭借订单农业迅速兴起。

  相对其他村庄来说,寺郎腰村的常住人口还是比较稳定的。曹丰收介绍,目前全村共有1197人,常住人口800多人,且多为中老年人。近年,正是因为大葱和蔬菜制种两个产业效益较好,人员外流才相对较少。

  曹丰收说,村里人对寺郎腰大葱是很有情结的,只是从2016年村里发展蔬菜制种开始,“人们渐渐习惯了制种的订单模式,更看好订单式销售”。这无形中也给大葱种植带来一定影响。

  要实现订单产销,要么有公司作保底,要么接受市场检验。石德文为此专程到思念集团、万邦集团和一些大型商场超市,着力开拓大葱销售渠道。

  需求多元化 好品牌更要锻造好品质

  为了提升劳动效率,促进产业发展,目前大峪镇已成立两家大葱合作社,一个是寺郎腰大葱合作社,一个是臻美苑农业专业合作社。两家均引进了大葱开沟机、收获机、移栽机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但是产业规模没有形成区域化,不方便管理和机械化,而且目前合作社还不能实现统一采购种子、统一销售价格。这都直接影响着大葱的市场竞争力。”大峪农技区域推广站站长李进中说。

  在时代农业联合社理事长冯师海看来,要提升寺郎腰大葱竞争力,关键还是提升品质。据他介绍,最好的葱能剥出十几层,是高档美食所需的高档食材,要卖到6块多钱1斤。而寺郎腰葱农大都沿袭以往的技术或种植模式,长此以往,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当前,种植技术急需改良换代。

  可喜的是,寺郎腰大葱从1980年开始种植,虽几经市场沉浮,依然成为济源及周边市场响当当的品牌产品。元旦前夕,大峪镇多个村庄葱农已陆续完成葱苗的繁育。1月3日,石德文接到大润发超市打来的电话,邀请他畅谈下一步的合作事宜。这不免让与大葱打了40多年交道的石德文心中多了几分欣喜。(记者 付卫东 张恒)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