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伯笙是坡头镇槐树庄人,生于1910年12月,曾任云南省军区副政委。
1937年5月,杨伯笙受派从北平回到济源。8月,根据中共豫西区委指示组建了中共济源县工作委员会(后改为县委),杨伯笙任书记,史向生任组织委员,于思礼任宣传委员。县委成立后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党组织。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先后吸收了程远谋、杨力勇、卢曙天等一批进步青年加入党组织,并将部分新入党的同志送往晋城受训。后来这些人大都参加了八路军。
七七事变后,特别是平型关大捷后,共产党和八路军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空前提高,大批热血青年投入党的怀抱。为方便活动,他利用人熟、地理熟的条件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杨伯笙与史向生等将县委工作机构迁往自己的老家坡头杜八联。他们联络回乡的青年学生,并通过他们与本地的绅士、保甲长建立了良好关系,在杜八联内扶持左派势力,孤立打击右翼甚至反动的保甲长,逐步争取了多数人的支持,很快掌控了杜八联的局面。在杜八联一次全联绅士保长大会上,杨伯笙被顺利选举为杜八联民团团长,实际掌握了杜八联这支近200人的地方武装。很快,这支民团武装便改为抗日自卫团,成为真正的人民革命武装队伍。这时,我党在豫北师管区军干所结业的骨干舒万年等组成七八个人的工作组来到杜八联所在的泰山庙一带,进行抗日宣传,教唱抗日歌曲,举办保长、绅士训练班。杨伯笙、史向生等又从国民党孝义兵工厂找了几个造枪工人来作指导,架设几个造枪炉子,自制八音手枪。泰山完小高年级的学生,人手一支。
1938年初,杨伯笙前往黄楝树找到唐天际、聂真等商讨抗日地方武装力量统一行动问题。唐天际、聂真动员杨伯笙作为县委书记亲自带头参加八路军。杨伯笙欣然同意,并当即回到坡头召集党员和进步青年在龟头寨开会,商议动员其他各联各村的自卫组织联合抗日。1938年4月底,张敢陈带领的“金六联”抗日自卫团和一部分青年学生到杜八联,与杨伯笙领导的抗日自卫团汇合,杨伯笙率领这支队伍带上枪支,前往邵原北寨参加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被编为独立第二支队。(本文内容由济源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示范区实现了胸痛救治单元全域覆盖,打通了胸痛救治“起跑一公里”和急救网络“最后一公里”,为区域内胸痛患者搭建起了一条高效、畅通的“生命绿色通道”。
2025-04-30连日来,王屋路升龙城段提升改造工程现场机器轰鸣,建设者们昼夜奋战,以“两班倒”作业模式抢抓工期。
2025-04-304月27日至29日,济源市万洋冶炼(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开展以“血脉相连传递温暖”为主题的无偿献血活动,以热血为纽带,以爱心为桥梁,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大爱精神。
2025-04-30截至2024年,济源市慈善总会累计发放助学善款600余万元,精准帮扶脱贫享受政策户、低保户、重残家庭等特殊群体学生3500余人次,用慈善力量筑牢教育公平底线。
2025-04-30为营造文明和谐、安全舒适、有序宜人的旅游环境,展现独特的城市魅力,我们发出如下倡议: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