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人文济源 > 正文

听文物人讲述 “国保”故事

2019-12-23 16:49:25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薛芳芳

济渎庙

阳台宫

元君殿前檐龙首斗拱

从中华大地灿若星辰的不可移动文物中严格遴选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折射文明恒久魅力、镌刻民族前行足迹,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

今年10月,国务院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新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2处,河南省62处入选,其中济源两处,分别为关帝庙、二仙庙。至此,济源“国保”总数达9处。保护历史文物,探究“国保”之路,留住文化根脉。即日起,济源晨报陆续推出《“国保”文韵》系列报道,与您一起触摸济源历史,品读“国保”文韵。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

作为河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河南省文物大市,济源曾被专家赞为“中原地区宋、金、元、明、清古代建筑的系列博物馆”。与摆放在博物馆里的国宝不同,散落在乡野间的“国保”,是经过千百年来朝代更迭还依然矗立着的古老建筑和孕育过当地文明的文化遗迹,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动荡与繁华。

从“市保”到“省保”再到“国保”,晋升之路背后,又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今天,《“国保”文韵》第一期就为大家讲述“国保”背后的故事。

晋升“国保”之路

收集申报材料让“门外汉”熬成“专家” 所有的付出是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国保”,国之瑰宝。

从“市保”到“省保”再到“国保”,古建筑每一次身份的改变、“身价”的飙升,离不开文物工作者艰辛且不为人知的付出。他们说,能够亲身见证、参与文化瑰宝的一次次升级,是人生中的宝贵财富,也是自己莫大的荣幸。

济渎庙作为“四渎”中唯一保存完整的祭水神庙,属于全国性的大型古建筑群之一,一直吸引着大量文物界学者前来探究其悠久的历史和宏伟建筑的独特魅力。

1996年,济渎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济源第一个“国保”。

济源文物管理局文物科科长姚永亮清晰地记得济渎庙作为“国保”单位揭牌的那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火热场面。“现场聚集有上千人,共同庆祝足以记入济源文物史的喜庆时刻。”

13年过去了,奉仙观、大明寺、阳台宫、柴庄延庆寺塔、轵国故城、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轵城关帝庙、二仙庙,先后晋升“国保成员”。如今,济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9处。每一批、每一处“国保”的申报过程,参与其中的文物工作者头顶的白发总会多出不少。姚永亮感触最深的是申报“国保之路”越发艰难。

今年10月,济源轵城关帝庙和二仙庙两处古建筑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济源文物工作者申报这两处“国保”花费了近两年时间。

“‘国保’申报是个繁琐的工作,要经过团队组建、申报对象初步筛选、申报材料编撰与提交、申报材料初核、省级评审、国家级评审等环节。”姚永亮称。

在姚永亮的办公桌上,摞着厚厚一沓文件,这些是今年申报“国保”的两家单位的材料。姚永亮介绍,申报材料分文字、图纸、图片三大块内容,文字要求包括对古建筑的客观描述、该建筑与其他同时期建筑的分析对比、对建筑的价值评估等;图纸包括实测总平面图、单体建筑平、立、剖图、建筑结构图,图片包括航拍、全景、单体、价值特征等部位照片。提交前,文字材料改了不下10遍,照片拍有数千张,一项不达标,就有被刷下来的可能。“夜以继日地搜集材料,爬高上低寻找最佳拍摄角度,毫不夸张地说,经历过‘国保’申报的人,就算是门外汉也‘熬成’了‘文物专家’‘摄影达人’。”

在此次对轵城关帝庙材料审核期间,省专家组对一处大殿的所属年代提出了不同意见。在省级评审会上,专家们争论得面红耳赤,甚至还“拍起了桌子”,场面之激烈,可谓少见。由此可见“国保”晋升之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

“市保”“省保”“国保”,层层递进。目前,济源文物管理局正在按照省文物局要求,启动第八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济源所报单位申报成功后,对下一次申报“国保”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姚永亮认为,目前,济源的迎恩宫、盘谷寺、引沁渠工程等多处“省保”单位有冲击第九批“国保”的实力。

守护“国保”之情

从官方到民间,多重守护 “国保”历经千年岁月风霜得以保存完整

不管是规模宏大的济渎庙,还是斑驳幽远的二仙庙、关帝庙,这些跨越千年的“国保”历经岁月风霜侵蚀,依然保存完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文物工作者乃至民间守护者的守护。

在济源,对于“国保”或“省保”的守护主要有四种方式:一种是设专职管理机构,如阳台宫、济渎庙;一种是设专职管理人员,如奉仙观、大明寺;还有委托使用人管理,如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最便捷的便是最后一种,在当地聘请一位文物保护员,今年新晋的“国保”关帝庙、二仙庙便是如此。

12月10日上午,记者驱车来到梨林镇大许村,创建于唐、维修于明清两代的二仙庙就默存于村南一处不起眼大院内。走进这座古朴的院落,繁华与喧嚣隐去,香火氤氲的气息袭来。

主殿大门两侧前面通体透雕龙云、麒麟、牡丹图案,雕刻精美,虽年代久远,却依然栩栩如生。走进殿内,抬头即可看见硕大的梁架、额枋、垂莲柱等大木构架,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斗拱咬合交错,散发着古代建筑独特的神韵和光彩。

今年68岁的大许村民党立闫是二仙庙的守护人,从1994年起,党立闫已经义务守护二仙庙20多年,直到2006年被官方认证为“文物保护员”。每日的巡逻防护,与香客的交流介绍,党立闫对二仙庙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清清楚楚。

“房檐曾经都挂有铜铃,风吹过,叮当作响,美妙极了,现在就只剩铜扣了。”指着二仙庙主殿外的房檐,党立闫陷入了沉思。党立闫描述的这个场景,是他幼年时从老一辈人口中听来的,也正是这让人心驰神往的画面,在他心中种下了守护“国保”的种子。

成为文物保护员后,党立闫简直像对待“自家”一样进行维护、清扫、防火,逢年过节还会挥毫泼墨写上几幅对联贴上。记者来到二仙庙时,党立闫所写的庆贺获评“国保”的对联还依然贴在大门两侧。在党立闫的带领下,村里一些热心人也加入保护行列,年轻的承担了收拾打扫等工作,上了年纪的主动为往来香客介绍二仙庙的历史文化。

2013年至2018年,济源文物管理局对二仙庙现存的四座文物建筑进行了多次抢险,对建筑屋面、梁架、墙体等进行局部维修和加固。尽管如此,如今的二仙庙,依然不复昔年的鼎盛。

然而它在周边及远近群众的心里,却是信仰一般的存在。每月的初一、十五,尤其是每年的三月十五古庙会时,来自沁阳、温县、博爱等周边地市的香客就有数千人。每每此时,党立闫和村民特别骄傲,并自发进行人员的维护疏导和防范。

如今,党立闫每天都待在庙内,日夜守护着他珍视的“国保”。“现在有些墙体裂缝了,有的地方还有塌陷,不过现在已经被评为‘国保’了,很快也会有一些大动作的修缮,听文物管理局的人说,修缮方案已通过河南省文物局专家评审。”说到这里,党立闫特别高兴,他期待着像二仙庙一样的保护单位重现辉煌,而这,也正是每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心愿。( 记者 杨文娟 李楠)

(原标题:“国”是国家的国 “保”是保护的保 听文物人讲述 “国保”故事)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