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济源红色故事】尚庄农民闹土改

2019-12-19 10:55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苗园

  “土改”这个词语,对现在的许多年轻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土改”是解放初期我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的简称。其主要内容是以政治斗争的方式(其间也少不了有武装斗争)将长期被地主霸占的土地、抢掠的房产重新夺回分给农民,使耕者有其田,穷人得翻身。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五龙口尚庄农民的土改就是济源土改运动的一个缩影。

  1946年10月,国民党军伙同顽匪张伯华、卫安生部向孟县县城进犯。孟县县委、县民主政府主动撤离县城,转移到济源县老根据地——大河里的尚庄一带。在孟县县委副书记王一夫等直接指导下,尚庄开展了“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群众运动。

  尚庄是济源三区第一大村,原有千户人家。除绝户、逃户外,这时只有500余户,约2400余人,共有水浇地、坡地各2000亩。半年前在反奸反霸、减租清债中,已斗争过15户,征收地95亩,房56间,钱23万元,分给了贫苦群众。当时村里涌现出许多积极分子。村农会、政权组织健全,干部搞土改的积极性很高。12月14日上午,王一夫和三区区长召开村干部会议,讲清“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目的是“人人都有地种、有房住、有吃穿”,方法是“总清算,齐翻身,大家斗,大家分”。区长明确指出:“这是最后确定土地所有权的时候了,明年就要大生产,现在无地无房或少地少房的人不说话,以后就晚了。”会议号召村干部向群众宣传:谁缺啥,就要啥,就是天大的问题也应该说,也应该要……话未落音,在场的15个村干部中就有7人提出要东西。区长当场表扬了要东西者,并布置晚上村干部分闾(古时25家为一闾,这里指居民区域)开群众会,讲明政策,动员要地。

  到12月15日,要房、要地、要东西的达192人。可是,向谁要呢?12月16日召开的积极分子会上给了答案。土地、房屋原本是农民自己的,后因社会制度不平等,被豪绅、地主、奸霸夺走了,现在该是“土地回家”“物归原主”的时候了。

  12月18日,全村群众大会一致通过成立土地改革委员会。当场选出各系统干部及闾代表26人,组成土地改革委员会。19日开始发动群众,讲清以前实行的是“减租清债”,今天实行的是“耕者有其田”。一经发动,要东西的人更多了。村里还研究确定了斗争对象和应分给农民的祠堂、庙产等六种公产。

  12月20日,在全村群众大会上,第一个被清算的是恶霸李咸文。在群众“坚决清算,打倒恶霸”的怒吼声中,民兵把李咸文押走了。

  第二个斗争的是李修桐。大家控诉了他的罪行,要他退出六亩三分地,再拿出五万元钱赔偿大家……李修桐不等大家说完,向大家行了一个足有90度的鞠躬礼说:谢谢大家饶命,钱五天交齐,地契现在回去拿。

  接着又清算了两户财主,其余的清算对象交群众分两组清算。清算出来的果实造册登记、张榜公布,并交村果实分配小组管理。

  12月26日、27日,连续两天讨论谁该要果实,不够分怎么办等问题。土改委员会召开赤贫农、贫农、中农11位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得出了“河汤泡漠”(即有多少就分多少)和“轮天要”“摸地还”的分配办法。让大家进行“自报公议”。给各户定成份,评等级,把应得东西的农户分成三等七级,各户自报家庭情况及所要东西,小组评出等级并决定什么人该要,什么人不该要。

  怎样分地?原则是:先分给无地户,再分给少地户;人均以头等地7分计算(一人一户可分到1.5亩,一户数人,不足7分者给予补够);注意远近,好地坏地搭配,一户尽可能分成一块地,原种地户尽可能仍分原地等。全村以东西大街划为南北两个组,把应分之地也分为两片,就近分地。最后由土地改革委员会发给土地新契约为证。

  怎样分东西?除留10万元作村公用外,将所有东西作价206万元,以“尚庄翻身农民银行”名义,发给临时流通券,如赤贫户10000元,下贫农8000元,中贫农6000元,上贫农5000元,下中农3500元,中中农2500元,上中农1000元。抗日干部、烈属平均多1/2。将1500件物品标价,任意选“购”,如得不到东西可分钱。

  通过土改,尚庄的无地、少地农民分得土地230亩,房116间。各阶层土地占有状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现有富农9户78人(已无雇工)人均土地1.3亩;中农411户,1844人,人均地0.68亩;贫农121户,510人,人均地0.74亩。

  贫苦的农民得到胜利果实,大家都兴奋不已。有个姓李的老汉来到新分的地头边连磕了10个头,他想到自己的爷爷、父亲几十年来为夺回自家被地主夺取的土地而多年倾家荡产四处告状、挨打受气甚至被迫上吊自杀的情境后大哭了一场。还有个姓王的老奶奶抚摸着早年被地主掠去的一张大方桌,激动地大笑不止,高兴地差点昏死过去。还有不少分到田地房产的人像过大年一样在门口贴起了大红的对联。

  尚庄村的土地改革是济源土地改革运动的一个典型范例,为全县普遍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起了很好的鼓舞示范作用。(本文内容由济源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