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峪镇:摘掉“穷帽”当“菇王”
关注济源手机网
济源网讯 12月12日,记者走进大峪镇偏看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刘小兴家的食用菌大棚,一股暖气扑面而来,几名工人正在忙着装营养土、搬运菌菇培养袋。“这4个菌菇大棚,承载着我们一家人的致富梦。”刘小兴说。
在驻村第一书记杨延武的引领下,记者参观了所有的菌菇棚。菌菇棚里,一排排整齐的钢制排架上,摆满了圆圆的菌菇培养袋,有的菌菇已破膜而出,毛茸茸的……望着眼前的情景,刘小兴说,这得益于国家的扶贫政策。
刘小兴患病,需要长期服药;70多岁的公公瘫痪在床,需要专人照顾;两个孩子一个上大学,一个上初中。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刘小兴的丈夫打零工维持。2014年,她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了“六改一增”、慈善助力、“两免一补”、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企业带贫、光伏扶贫等一系列政策。“这些帮扶政策,改变了俺一家人的命运。后来,杨书记又为俺在城里找了一份装饰工作,一天可以挣四五百元,家里生活条件逐渐好了起来。”刘小兴的丈夫感激地说。
依靠扶贫政策和自己的勤奋努力,刘小兴一家摘掉了“贫困帽”,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去年,刘小兴还在自家院子搭建了阳光棚,并添置了一些家电。对此,杨延武感到十分欣慰。
“要脱贫,一方面靠政策扶持,另一方面要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引导其就业、创业,提升其生存技能。”杨延武说,今年3月初,他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刘小兴和丈夫对菇类种植很感兴趣,并且愿意学习种菇技术,就为她家量身定制了发展菌菇种植业的帮扶计划,还帮助其解决了资金、技术、场地等问题。“杨书记帮我们解决了小额贴息贷款5万元,引导我们外出学习、考察菌菇市场。今年8月,我们正式发展菌菇产业。目前,我们已种植3万袋木耳、 6000袋香菇、6000袋鸡腿菇。这些菌菇预计明年元月份上市。”刘小兴说。
对于未来的发展,刘小兴有自己的想法。她认为,新鲜菌菇受青睐,干菌菇更有市场。她计划在烘干、包装等方面进行探索,让大山里的特色产品走出济源,走向全国各地。(记者 张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