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最热点 > 河南 > 正文

争做出彩河南人 | 河南援疆干部的感人故事

2019-12-17 17:40:44文章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责任编辑:何岛

  巍峨天山,见证豫哈两地的深厚情谊。

  2016年12月,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全面开展以来,河南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来到哈密,以情交心、以心换心,奏响了一曲民族团结的华美乐章。

  11月初,记者来到哈密,近距离探访河南援疆干部的感人故事。

  一次结缘终生结亲

  11月初的哈密,迎来一场大雪,天气寒冷。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山农场牧业第三作业区职工吐尔得汉·斯兰木家里,奶茶飘香,欢声笑语,热闹非常。

  河南援疆干部、第十三师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陈金岭带着来自郑州的8个家庭来吐尔得汉家结亲。当场8个家庭认下了这门“亲戚”,允诺经常“串门”。

  2017年3月24日,陈金岭参加“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认亲活动。了解到吐尔得汉家庭生活困难,陈金岭决定结下这门穷亲戚,帮助吐尔得汉一家摆脱贫困。

  从协调吐尔得汉女儿的贫困大学生补助资金,到帮助其女儿实现在家乡教书的梦想;从协调吐尔得汉长子报名参加高考,再到帮助吐尔得汉小女儿千里迢迢赴郑动手术,一次次温情相助让吐尔得汉一家感恩在心。通过近3年的帮扶,吐尔得汉一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援疆就意味着奉献,这是每一名共产党员都应有的家国情怀。”这是陈金岭写给儿子信中的一段话。

  “一次结缘,终生结亲。如今,一批批河南援疆干部人才和新疆各族人民一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唱响了一曲民族团结的欢歌。”陈金岭说。

  妙手仁心美名扬

  “要不是赵院长,我的腿可能要废了。”提及赵明宇,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萨尔乔克乡苏吉西村贫困牧民阿合买提·吾马尔总会眼含泪光。

  5年前,阿合买提因一场车祸伤了一条腿,后来伤腿肌肉萎缩,令他疼痛难忍,即便拄着双拐也寸步难行。经赵明宇的治疗,现在阿合买提伤腿的疼痛感减轻,不用拐杖也能慢慢走路。

  赵明宇是洛阳正骨医院颈肩腰腿痛科主任,2017年2月,他告别亲人来到哈密。

  为帮助哈密市中医医院找准“以骨科为主,大专科小综合”的定位,赵明宇发挥专业特长,从学科建设、科研项目到日常诊疗,都积极建言献策。在他的帮助下,2018年6月,哈密市中医医院河南洛阳正骨楼投入使用。如今,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名医医治疑难杂症。

  近3年来,赵明宇收到数十面锦旗,每面锦旗背后都是一个个重获幸福的家庭。“哈密市中医医院来了个河南神医”,“神医”赵明宇被哈密当地群众口口相传。

  赵明宇告诉记者:“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和使命,我能帮患者祛除疾病,让他们在健康快乐中享受美好生活,这就是我最大的骄傲!”

  三次援疆已把他乡作故乡

  河南援疆干部刘志怀来到哈密豫新能源产业研究院装修现场,望着拔地而起的研究院,脸上露出了笑容。

  “哈密市矿产资源丰富,却没有能源研究机构,研究院建成后,就能填补这一空白。”刘志怀说,哈密豫新能源产业研究院由河南理工大学与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如今,该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装修完成后即可投入使用。

  刘志怀是哈密职业技术学院的副院长,也是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的见证者,3次援疆,9年的援疆生活,他将身心都奉献给了哈密教育事业。

  2010年12月,作为第七批援疆干部,刘志怀第一次来到哈密,正赶上了哈密职业教育大发展、大建设时期。在哈密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国家及自治区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刘志怀主动承担了“数字化校园特色项目”建设任务。到2013年年底,刘志怀初次援疆任务结束时,一个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数字化校园项目顺利建成。

  2014年,作为第八批援疆干部,刘志怀开始第二次援疆。为提高师资力量,刘志怀决定为哈密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截至目前,刘志怀已为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紧缺专业教师23名、工程硕士15名,引进硕士和博士学历教师60余名,通过言传身教,带动该院信息网络中心4名技术人员提高专业水平,并和学院援疆教师组建了10个专业教学团队。

  2016年12月,刘志怀再一次选择留了下来。“学校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我全程参与新能源产业研究院建设,在组建工作的关键时期,我不能离开,要负责到底。”说起3次援疆的始末,刘志怀有些动容。

  “远离父母家人,确有思念的痛苦。看到学院这几年的变化,我觉得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刘志怀坚定地说。

  从“中转站”到“大病不出县”

  “大婶,您怎么来了?”一大早,伊吾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高湘玲像往常一样,准备到病房查房。刚走出办公室,在走廊里迎面碰上66岁的维则瓦尼汗·库尔班老人。

  “我就是想过来看看你,这些奶疙瘩,你拿着。”老人紧紧地抓着高湘玲的手,像见到自己阔别多日的亲闺女。

  “上次给您开的降压药都按时吃了吗?”“吃着呢。这几天心脏还是有点不舒服。”“走,我带您去检查一下。”俩人一边亲热地聊着,一边往诊室走。

  援疆之前,高湘玲是濮阳市人民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2017年2月,她来到伊吾县人民医院开展医疗工作。

  “尽管我来之前有思想准备,还是被医院的现状惊呆了!”高湘玲说,虽然医院医疗设施比较完善,但医务人员奇缺,现有医生难以胜任最基础的临床工作,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技术不认可,大部分病人都到哈密市区医院治疗,县医院成了一个中转站。“唯一能做的,就是放下思想包袱,开始艰苦创业。”她说。

  医疗基础薄弱,就从基本培训抓起。高湘玲开启了全院全员的急救培训,6个月后,所有医生都可以独立完成心肺复苏、电除颤、心电图机的操作、异常心电图的识别、三人心肺复苏和急救演练等一系列操作。

  提升“坐医”水平,更要积极“行医”。由于当地高血压病和糖尿病高发,高湘玲认真分析后发现,这与群众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于是,高湘玲和医疗队员坚持每周下乡义诊,通过一次次宣传、一次次走访,当地群众对医疗队越来越信任,就诊的患者也越来越多。

  “援疆专家的水平真高!”赞美声在全县传开。县医院手术量也从2016年的15台剖宫产增加到2018年各类手术450台,县域内就诊率由原来的不到40%提高到80%,基本实现了“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不是每朵花都能开在冰川上,雪莲做到了;不是每棵树都可以长在戈壁滩上,胡杨做到了。”高湘玲说,“芳华易逝,而隽美长存,我在最美的年华里做了自

  己最应该做的事情,这将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记者 李凤虎)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