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最热点 > 国内 > 正文

澳门是我家,我们都爱她

2019-12-17 17:44:44文章来源:人民网-港澳频道责任编辑:李亚红

  澳门是个小社会,也是一个多元文化聚集地。回归20年来,澳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无论是中国人,土生葡人,亦或是葡萄牙人,都在这座城市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在这个共同的家园安居乐业。

  卢尔德斯:澳门是我家,我在这里生活很愉快

  1987年,葡萄牙姑娘卢尔德斯·埃斯卡雷拉从老家波尔图来到了澳门,自此,她与澳门结下了不解之缘。

  由于历史原因,澳门仍然生活着大量葡萄牙居民,他们主要从事法律、建筑、医生,教师等专业工作,卢尔德斯就是其中一位,目前,她在澳门理工学院公共行政高等学校任职。

  卢尔德斯说,来澳门的想法源自一次咖啡馆的闲谈。“我老家有一个习惯,就是去咖啡馆,我总去同一家咖啡馆,在那里,我们分享各种想法和梦想,有一次,有人讲澳门在招聘老师。于是,我们就参加了考试。”

  在位于澳门氹仔的龙环葡韵博物馆,卢尔德斯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我对探访异域和其它文化充满了好奇,来澳门之前,我差点去了非洲的几内亚比绍。”

  最初,卢尔德斯在一所中葡学校教书,从1994年起,她开始在澳门理工学院教授葡萄牙语和公共管理课程。

  “平时工作很忙,不过我喜欢澳门平静的生活。这里机会很多,我在澳门能够学习、工作、转变自己的研究领域,”卢尔德斯毫不掩饰对澳门的喜爱,“不知是我选择了澳门,还是澳门选择了我。无论怎样,澳门是我家,我在这里生活很愉快。”

  卢尔德斯接受人民网专访(人民网记者 赵铎 摄)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在这之后,不少葡萄牙人返回了母国,但卢尔德斯留了下来。“抵达澳门伊始,我就得到了很多澳门当地人的支持,很多素不相识的人给我提供帮助,让我有在家的感觉,他们或许是我留在澳门的原因。”

  实际上,卢尔德斯当年也参加了澳门主权交接仪式。当时,她所在的部门负责同澳门警方合作,对被批准参加回归典礼报道的记者进行授权许可。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工作强度,“最后几天我们甚至几乎没回家,只是回去洗个澡,换身衣服,因为我们的一日三餐,包括夜宵都在办公室解决。”

  卢尔德斯记忆中最有意思的是两套制服的故事。“我们有一套澳葡政府准备的制服,一直要穿到12月20日零时,接着,我们就得换上新的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准备的制服。我们需要带两身制服,并且在零点钟换制服,我觉得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很有趣的时刻”。

  作为一个葡萄牙人,卢尔德斯认为,澳门回归中国20年来,一切都很平稳,没有产生社会动荡。“我认为,澳门的成功在于她没有与过去进行割裂,而是继承历史,展望未来”。

  她特别提到,澳门特区政府对文化遗产进行了保护,加大了对葡语教学的投入,并推动澳门成为中国与葡语国家交流合作的桥梁,“这些都是非常积极的。”

  施佩玲:留在澳门是正确的选择

  1999年12月19日,澳门文化中心。土生葡人施佩玲正在为澳门主权交接仪式的工作做最后准备。她的任务是在仪式现场做中葡文同声传译。

  20年后,澳门何贤公园。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施佩玲记忆犹新,“很幸运可以参加回归仪式,你看到一面旗下来了,另外一面旗升上去了,真正标志着回归。”施佩玲显得比较激动,“心里很期待,究竟回归、究竟政权交接是怎么回事,自己可以亲身在场内感受到,真的很高兴。”

  施佩玲出生在澳门,是第三代土生葡人,目前在澳门行政公职局担任顾问翻译。土生葡人是澳门特有的一群人。他们出生在澳门、具有葡萄牙血统,主要是葡萄牙人与华人所生的后代。目前澳门约有土生葡人一万多人,主要担任各部门的公务员,也有一些分布在律师、会计、建筑等行业,小部分人在澳门经商。

  对于土生葡人的身份认同,施佩玲认为,有一些情感的东西,比如学习过程与成长过程,是有区别的。“学习的过程,我感觉我可能更像一个葡国人,因为有很多葡语的文化或者知识等等都是在葡国学的,我的同学大部分也是葡国人。但是,生活方面以及成长的过程当中,我完全是一个中国人。”

  施佩玲母亲是中国人,她从小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大,“我会懂得拜神的时候要烧香,还有其它的一些观念上都有中国人的影响。所以,可能这恰恰就是土生葡人的特色,有葡国的文化,有中国的文化,在里面交织。”

  澳门回归前,施佩玲就在政府部门工作。回归当天,她目睹了葡萄牙国旗降下、中国国旗升起的全过程。“坦率的说,真正的降旗那一刻是有点悲伤,因为葡国人要走了,往后的日子会怎么样呢?”不过,20年后的今天,施佩林认为,自己的选择没有错,那就是没有移居葡萄牙。

  “那时候我已经在政府里工作,我觉得,翻译在未来的前途是很明朗的,所以,我就决定留下来。20年之后,我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什么遗憾,留下来是正确的选择,对我自己,对我的家人也是正确的选择。”

  施佩玲接受人民网专访(人民网记者 赵铎 摄)

  实际上,随着澳门被看作是中国与葡语国家交流的平台,特别是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2003年成立以来,像施佩玲这样精通中葡双语的人士在澳门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她认为,澳门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澳门有葡萄牙文化的影响,有能力、有条件为葡语国家的人提供很多的服务,如法律服务,或者是语言服务。”

  施佩玲笑言,澳门回归后,由于中葡平台的建立,自己的工作量变得非常大,特别是回归后第八年开始,翻译工作量不停递增。“回归以前,每个月平均是20多个会议(需要翻译),现在平均是60多个。”

  尽管工作增多了,但施佩玲依然希望澳门继续发挥中葡纽带的作用,“回归以后,政府的管理非常好,有中央政府、内地的支持,所以可以更好的发展,现在澳门经济、社会的增长,都是非常明显的,可以更好地发挥纽带作用。”

  冯燕娴老师在给学生上编程课(鲁扬 摄)

  冯燕娴:在轻松的环境下让学生认识澳门

  约见冯燕娴老师的时候,她正在给澳门培正中学小四望班(相当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上编程课。

  “教学相长,学无止境,这是我的座右铭,”在教学楼六楼的一间课室,直到课程结束,她才有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

  冯燕娴从教已经超过30年,目前在培正中学担任数学老师,教学生编程课。在培正,编程是数学课的一部分。“学校经过分析,认为AI人工智能是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性,我们(认为)数学是科学之母,我们就把编程融入数学的教学里面,我们的目的是,提升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学习编程,去激发他们的思维,”她说。

  冯燕娴老师接受人民网专访(人民网记者 赵铎 摄)

  作为一名普通老师,冯燕娴对澳门回归20年来教育的发展感触颇深。“回归之前,特区政府对于教育的经费不是很多,不要说有很多可以满足到读到中学,其实有很多小学都毕不到业的,就是没有能力读书的,经济条件不许可。”

  回归后,特区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施政报告里提到的‘教育兴澳,人才建澳’这几个字,我印象比较深刻,每年政府都在施政报告里增大教育经费,提升硬件和软件,帮助到很多学校和老师”。

  经费的增加也提升了教育质量。冯燕娴认为,回归以来,澳门学生一直是在进步的,包括在2015年PISA国际学生能力测试中,澳门学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数学素养排行第三,仅次于新加坡和香港。

  “澳门回归之后,老师和学生各方面都在不断提升,这个变化比较大,当然这与特区政府的支持和全澳老师不断努力是分不开的。”

  除了给学生上编程课,冯燕娴老师还经常把认为值得分享的事情告诉学生。2005年,特大咸潮袭击珠三角,澳门遭遇“咸潮倒灌”,很多澳门居民喝的水都是咸的,被迫去山上取水或购买纯净水饮用。在中央政府的协调下,广东省加大了对澳门的淡水供应,帮助澳门渡过了难关。“面对学生,我就问‘今天的水有没有觉得淡一点呀?’,‘今天是不是还是很咸呀?’,其实他们会感受到今天的水是淡了,但不会关注为什么会淡了点,这些水那里来的呢?”冯燕娴告诉自己不知缘由的学生,这是国家对澳门的关心。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她说,“澳门居民虽然有自己很多不同的自由,但都有其相应的义务。因为我们要对自己的国家负责,要对我们自己的社会负责。所以,我们会在这些方面教学生。”

  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冯燕娴还会通过一些游戏的方式,让他们对澳门、对国家有一些概念和认识。“不只是给一面国旗,或者区旗,而是通过游戏,在一个很轻松的环境下,认识祖国,让学生们认识澳门认识祖国,认识到知法守法,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应该做的东西。”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