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济源“一加一减”守护小浪底一泓碧澄

2019-12-14 11:03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何岛

  济源网讯(记者 冯淑娟)“春天投放的鲢鱼苗,到现在每条增重约0.5公斤。”12月13日,在黄河小浪底桐树岭码头,济源渔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原渊告诉记者。2003年以来,济源已累计向小浪底水库投放鲢鱼、鳙鱼等滤食性生态鱼苗3000余万尾。

  一方面加大力度投放滤食性生态鱼苗,另一方面坚决拆除库区所有养殖网箱,这“一加一减”之间,济源实现了由水养鱼到鱼养水的转变,也守护了小浪底水库一泓碧澄。

  济源位于黄河北岸,域内七沟八汊,仅黄河一级支流就有16条。1999年小浪底水利枢纽下闸蓄水后,形成了27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也造就了众多的水湾、岛屿。济源沿黄农民利用优势,发展网箱养鱼,户均年收入10余万元。

  随着养殖规模扩大,投饵投肥及养殖粪便使小浪底水库乃至黄河下游水质受到影响。济源市委、市政府意识到,加快经济发展固然重要,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的宜居家园更重要。2017年,济源痛下决心,拆除网箱。短短3个月,小浪底库区济源行政区内4个镇12个行政村202户的13475个养殖网箱全部拆除。

  50万尾、100万尾、135万尾、152万尾……10余年来,济源向小浪底水库投放的滤食性生态鱼苗逐年递增。每年秋冬季节,相关部门组织渔民科学捕捞,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小浪底水质监测站由国家生态环境部实施远程终端控制。从该站10余年来的数十万个监测数据看,除每年调水调沙期间溶解氧浓度偏低外,黄河济源段水质常年定性评价为“优”。

  “现在我们仍然讲靠水吃水,但换了一种‘吃法’,就是要养好绿水,留给子孙,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大峪镇大奎岭村党支部书记宋文忠快人快语。大奎岭村紧邻小浪底水库大峪湾。拆除网箱后,村民们自发行动,巡河护河,捡拾垃圾,举报滥捕、偷排行为,保护母亲河、保护小浪底。

  而绿水青山也正在释放生态红利。“真想不到眼前这片清澈翠绿的水域就是黄河!”国庆期间,湖北宜昌的何云乘船游览黄河三峡后,发出啧啧赞叹。

  依托小浪底水库发展起来的黄河三峡景区、西戴河旅游度假区等,今年以来接待游客超过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1亿元。“手擀面、山野菜、炖土鸡,都是家常饭菜,俺两口子一年挣个五六万块钱不成问题。”在黄河三峡景区做餐饮生意的下冶镇逢北村村民王保军告诉记者。

  编辑点评:

  靠水就要这样“吃”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处黄河北岸的济源,靠水吃水的吃法颇有些与众不同。借用大奎岭村党支部书记宋文忠的话,就是“养好绿水,留给子孙”。让绿水青山释放生态红利,让人民群众共享绿色福利,济源人靠水“吃”出了新滋味。

  在济源,生态环境保护一直被放在重要位置。他们靠山吃山更靠山护山,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绿色接力下,一座座荒山秃岭变成了漫山苍翠的林海,创造了南太行困难地造林的“济源经验”;他们靠水吃水更靠水养水,痛下决心拆除小浪底库区养殖网箱,连续10余年向小浪底水库投放滤食性生态鱼苗,使黄河济源段水质常年定性评价为“优”。

  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紧密和直接。在内蒙古阿尔山,林业工人放下斧头当导游,端上了生态旅游的金饭碗;在河北塞罕坝,昔日的高原荒漠变身国家森林公园,年旅游综合效益近10亿元……越来越多的实践与探索告诉我们,靠山要护山,靠水要养水,生态环境养好了,绿水青山就会变成金山银山。

  (原标题:过去水养鱼 如今鱼养水 济源“一加一减”守护小浪底一泓碧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