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正文

“大语文”教育撬起学校发展新支点——济源市黄河路小学特色发展纪实

2019-11-28 10:22:54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苗园

快乐读书

演讲训练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1月21日8点,黄河路小学三(6)班传出琅琅读书声。字字句句,如春麦拔节,夏荷绽放。这是三(6)班学生近期每天早上都会诵读的《论语》章节。

  三年级语文课本并不包含这些内容,但学生们读起这些文言诗句却毫不露怯。这要得益于学校“大语文”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大语文”观的引领下,黄河路小学的语文课程对教材进行了灵活补充和延伸,有效拓展了教学内容。通过广泛阅读,学生们的理解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再加上课前三分钟演讲、每周特定演讲等训练,学生们的演讲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在今年第四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河南赛区演讲比赛小学组竞赛中,李沐晨同学就获得了二等奖,为学校赢得了殊荣。

  近年来,以培养“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阳光学子”为育人目标,以语文学科为支点,不断尝试探索“大语文”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学校整体教育融合共生,实现学校优质发展,已然成为黄河路小学开展素质教育的一大特色。

  “‘大语文’教育观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理解力、思辨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这与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相呼应的。我们希望以语文学科为切入点,从基础知识教育、拓展提能教育及审美教育等多方面来提升孩子的人文素养,让孩子成为拥有大知识、大能力、大视野、大心智的‘大写的人’!”黄河路小学校长杨迎军说。

  创设“大语文”课堂 引导学生“学而思”

  如行云流水,如乳燕归巢,如空谷幽幽,如松涛阵阵。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徐明嫩老师的语文课堂《伯牙鼓琴》到了最令人心驰神往的环节。

  “除了高山和流水,从伯牙的琴声中,大家还听到了什么?如果你是子期,那么你会有怎样的解读?”老师问。

  “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钟子期曰:‘善哉,绵绵兮若细雨!’”有学生答。

  “伯牙鼓琴,志在秋风,钟子期曰:‘善哉,瑟瑟兮若金风!’”又有学生答。

  ……

  老师与几名学生的问答,让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冲破课本“围墙”,打开思路,有了自己的解读。

  紧接着,在讲到“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老师又抛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伯牙,那么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会说些什么?”学生们马上又进入角色,演绎出了不同的“伯牙”:“子期,知音难觅,我们在此一别!只恨相见晚,来生再重逢!”“子期,你是我人生中唯一的知己……如今你已故去,空留我一人。知音不复,留琴何用?今日,我就断了琴弦,不再弹奏。”

  一篇枯燥的文言文,在师生创造性的互动中,变成了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两个数千年前的古人,在师生细致入微的解读中,与大家成了穿越时空的知己。这正是“大语文”观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动体现。

  “大语文”必作于细,必趋于新,必成于实。为切实将“大语文”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黄河路小学构建了开放、民主、生动、活泼的博思课堂,推出了“三段五环”模式,即“自学——展示——总结”三个阶段,“前置导学——小组交流——班级互学——反馈提升——拓展应用”五个环节。

  “课堂教学活动主要以小组交流、学生发言的形式呈现。这样一来,老师的话少了,学生的话多了。学生在自学、讨论、发言的过程中,思辨和表达能力就得到了提升。”语文教师李艳艳认为,学生一如待飞的蒲公英,“三段五环”的课堂模式恰似托举学生飞翔的清风,可以将其送上青云。

  黄河路小学副校长狄惠凤也表示,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教材顶礼膜拜,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一心只读教科书,两耳不闻世间事”。长久下来,教师“教”书,心生倦怠,望而生畏;学生“学”习,兴味索然,疲于应付。而“大语文”观下的博思课堂则将语文教学之路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博思课堂倒逼教师们转变教学方式,转换角色定位,通过主动学习、思考、研究和实践,不断提升和涵养自己。成长后的教师,更能引领学生向课外拓展,向生活回归,让学生在学习中焕发生机。”狄惠凤说。

  构建“大语文”学科体系 启迪学生“学而悟”

  初冬的校园,落叶纷飞。校园西侧,几十名学生正在热火朝天地清理落叶。有人扫,有人装,有人运,有人倒……有人调皮地躺在树叶上打滚;有人挥舞着扫帚,想让叶子飞起来;还有人扯着嗓子指挥大家归位……

  不远处,语文老师聂春云望着他们嬉戏打闹,笑而不语。原来,这是一堂以扫落叶为主题的作文准备课。“有了这些不同的体验,学生们才能从更开阔的视角来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聂春云说,好奇、好动是学生们的天性,让学生们固守在教室里听与答,或者按照条条框框做事,就等于捆住了他们的手脚,僵化了他们的头脑。只有体验了生活,学生们才有活力,语文教育也才有生命力。

  搭建开放式平台,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建立“教育大超市”,吸引学生去徜徉、体验、探究、创新、感悟……在“大语文”理念的引领下,黄河路小学的整体教育正发生着深刻变革。

  首先是独立学科的拓展。结合学校的育人目标,黄河路小学将语文学科作为推进学科课程建设的切入点,建立了完整、科学的“1+N”语文学科建设体系。“1”指“根”课程,是立足于课堂的语文教学;“N”指“叶”课程,包括群文阅读、演讲提能、生活化作文、书法艺术等各类拓展课程。

  为实现这样的语文核心素养目标,学校还整合课内外多种学习资源,分类进行了课型建构,形成了“七位一体”的语文课型结构,即经典诵读课、整体引读课、例文教读课、拓展阅读课、回顾品读课、习作朗读课、演讲提能课。

  “1+N”学科体系和“七位一体”课型结构的构建,很大程度上拓展了语文教学的内容,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实践,改变了一味追求语文学科成绩的现象,实现了多元评价。

  “我们发现,开放的语文学习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大容量的、可以自主选择的教育服务平台,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进而生成新的需求。”狄惠凤欣喜地表示。

  其次是交叉学科的整合。在整合课程的过程中,黄河路小学尤其注重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联系社会生活、重视训练效率,从全学科视角进行资源整合,引导学生从生活的整体性出发,完整地思考学习的意义。如科学课上的“豆苗发育”教学,就跨越了科学、数学、语文等多个学科。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在家中动手,进行绿豆筛选、泡发、换水、盖布等操作,最后完成一篇观察作文《小豆苗成长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眼睛变亮了,小手变巧了,脑子变灵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提高了。

  随着课程建设的进一步优化和课型结构的进一步整合,黄河路小学还针对不同的课型结构对教学时间进行了弹性化处理,通过整合“小课时”(35分钟)、融合“大课时”(90分钟)等形式,倒逼教师课前充分备课、课上充分引导、把握活动节奏、注意营造氛围,让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动起来、学起来。这样的课时调整,使学校的整个课程体系变得非常高效。这一点在语文学科上表现得最为突出。语文课过去一个学期教一本教材,现在同样一篇课文两个小课时就完成了,剩下的时间则由老师引导学生去拓展阅读、交流鉴赏。这时,大课时就派上用场了。课时长短结合、节奏张弛有度、内容丰富多样。这样的课堂教学,受益者正是黄河路小学的师生。

  开展“大语文”演讲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学而用”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11月22日上午,黄河路小学操场的舞台上,四(2)班的闫芃浩正昂首挺立站在场地中央,进行《少年中国说》的独诵表演。随着字句的改变,他不断变换语调,时而庄重迟缓,时而刚毅有力,时而激情四射。朗诵到激昂处,他顺势提高音调,微微扬头,凝视远处,并将手臂抬起伸向前方……这时,台下500余名四年级学生纷纷站起来,对他的表演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是黄河路小学四年级学生以诗词为主题的诵读比赛,也是他们展示十八般才艺的一个舞台。学生们将诵读与舞蹈、音乐和合唱、情景剧等各种形式组合,形成了不同意境、不同风格的表演特色,令人眼界大开。

  “这个活动从头到尾,老师们基本没有干预,完全靠学生自己来选题、选人、排练,没想到他们能表演得这么好。他们真得太出色了!”四(5)班的语文老师张伟忍不住对学生们竖起了大拇指。

  诵读只是黄河路小学演讲提能实践活动的一项内容。据了解,黄河路小学以“善于表达、精于思辩、沟通交流、提升素养”为课程总目标,搭建了“阳光大舞台”“未来之星演讲台”“未来领袖演讲台”等多个表演舞台。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学校设置了不同年级段的演讲提能课程:低段(一、二年级)讲精彩故事;中段(三、四年级)话幸福童年;高段(五、六年级)品美好人生。根据训练重点,学校对课程时间进行了合理安排:语文课前三分钟为日常演讲时间,每周三、四下午第三节课为特定演讲训练课,每周一进行国旗下演讲,每月开设一节专题演讲课,每学期进行一次分年级展示等。

  演讲提能课为学生的素质教育引来了“源头活水”。在这项课程的激发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投入到拓展阅读、书写文章和演讲锻炼中。台下,他们是“下笔成文”的小作家;台上,他们又变成了“出口成章”的小小演说家。

  作为“大语文”课程的一环,演讲提能课重在实践,重在表达,重在知识外化。它是语文课程的延伸和拓展,也是语文学习方式立体化的重要体现。因此,学校安排专人负责,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评价完善等方面深入研究,以保证演讲提能课落到实处。

  负责演讲提能课研究的付方方老师介绍,在实际操作中,老师们通常会在每天课前三分钟,让所有的学生按学号轮流上台。每次演讲都有专门的主持人。这样既给了学生仪式感,也锻炼了学生的主持能力。每次演讲完,主持人会找几名学生做简单的点评。老师也会从内容、神态、语调、声音等方面做引导性评价,并予以鼓励。

  在有针对性的点评中,学生们慢慢变得自信了。热爱演讲的学生王一诺回忆,刚开始上台时,她总是很紧张,讲话没条理,后来多亏了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使她逐渐掌握了方法,也对演讲产生了兴趣。“现在,每次在台上演讲,我都能做到游刃有余。从紧张、结巴到大方流畅,其中的变化与我们持续开展的演讲活动是分不开的。”小姑娘自信地笑道。

  有口才的孩子不会自卑。学校跟踪调查发现,黄河路小学的孩子们不光小学阶段口才好,到了中学阶段也展现出其阳光、自信的一面。“我曾经带过的一个班级,共有63名学生,25名升入初中后都当了班干部,其中还有12人身兼两职。我想,这份自信与阳光,与我们的‘大语文’教育分不开,与孩子们小学时期的能力积累也是分不开的。”付方方自豪地表示。

  培养“大语文”教师团队 助推学生“学而优”

  不光学生,教师也是“大语文”课程建设的受益者。在“大语文”教学中,他们不再是“教材搬运工”,而是主动的“课程建设者”,是学生的“引路人”。“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儿童都能获得发展”这一博爱理念成为全体教师教育的出发点。

  学校注重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光购置大量专业书籍让教师“读起来”,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还将专家教授“请进来”,为教师面授机宜,不断强化教师队伍的战斗力。另外,学校每年都会克服资金困难,组织教师“走出去”,通过培训学习,拓宽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让教师塑灵气,真正成为塑造学生心灵的建筑师。

  学校坚持开展“我说我的课程”活动,引导教师从学科课程的理念、目标、建构与内容、实施路径等方面,以“说”的形式展示自己在学科课程建设方面的实践历程,使得一大批教师对自己的课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创新课程实践有了更多的构想和方法。

  在学校开设的“黄河之音”课程建设论坛上,狄惠凤副校长的报告《课程纲要的撰写与呈现》,杨蕾副校长的报告《实施探究课程 张扬学生个性》,韩利红副校长的报告《生本课堂 点滴印象》,李海燕副校长的报告《对课程建设的再认识》,聂春云老师的报告《整合资源 优化课堂》,李世云老师的报告《拥有良好习惯 成就幸福人生》,付方方老师的报告《一路随行 学在路上》,李杰老师的报告《学习浸润 悦享课程》等都彰显了教师的底蕴。他们不但在学校交流,而且被邀请至各兄弟学校。聂春云老师还被邀请到河北邯郸等地做报告。

  营造“大语文”学习氛围 涵育学生“学而美”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大语文”观的实践教育活动,离不开学校整体氛围的营造。

  走进黄河路小学,走廊里,教室里,花圃里,教学楼上……一面墙就是一幅字画,一个角落就是一个趣味课堂。美术室、书法室、校史室、实体书屋……各个角落都是学生们的“体验乐园”,各个小屋都是学生们的“学习角”。周五下午的“幸福课堂”上,学生们随便搬几个凳子,就在走廊转角、白杨树下、操场空地围成了一个课外拓展小组,有人练字、有人绘画、有人演讲、有人阅读探讨……整个学校,都以充满诗意和律动的形态,向学生们展示着自然的美丽、知识的浩瀚和书籍的沉香,不断激发着学生的感受力、审美力、创造力。

  而这只是一种外在的氛围营造。在黄河路小学,师生共读、家校共读、生生共读的书香氛围,则为学生们带来了更为深刻的影响。从每班每周一节阅读课的设立,到全学科阅读书目的推荐;从教师带头读书到书香学生、书香家庭的评选表彰,黄河路小学不断丰富和诠释书香的内涵与意义,让阅读像春天里苏醒的种子,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扎根生长。

  山定泉,树定根,人定心。读书之于教育,就如同树根之于树叶,源泉之于河流,灵魂之于生命。为拓宽孩子们的阅读面,提升孩子们的阅读量,学校专门编印了《文化浸润,经典同行》校本教材。2019年,学校在此基础上又编印了《博阅童心》群文阅读校本读物,分低、中、高段发到了孩子们的手中。针对高年级学生产生的阅读新需求,学校进一步丰富了读本类型,增加了《论语》《弟子规》《孟子》《大学》《中庸》等国学经典,通过每天20分钟的早读经典诵读课,让孩子们受到良好的文学滋养。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大转变”迎来 “大发展”,“新理念”触动 “新支点”。在“大语文”观的引领下,黄河路小学正在高位平台上逐步实现创造性的转变。

  “‘大语文’教育已成为推动黄河路小学整体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引擎。这既是广大家长的需求,也是我们努力前行的动力。”黄河路小学校长杨迎军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这里的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大写的人’。” 谈及未来,杨迎军的脸上充满自信。 (赵珊珊 李中华)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