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济源红色故事】威震西南砚仙联

2019-11-19 10:05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苗园

  砚仙联是民国时期大峪境内的一个联保,辖大沟河、苇园、砚瓦河、仙口、柳园、杚栏庄、董岭7个保,100多个自然村,面积近100平方公里,有2万多人口。砚仙联境内沟壑纵横,山岭连绵,地势险峻,扼守着关阳渡口和长泉渡口,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1938年春,在唐天际司令员、县委宣传部长于思礼、杜八联区委杨廷佐、刘健以及军区敌工部干部张克、刘明玉等帮助下,由王宗海、卢景秀牵头成立了砚仙联抗日游击大队,组织各队各村奋起自卫,又设立了联络站、情报组,配合工作。游击大队建立之初,虽然仅有30多人,但经过一个月的集训,很快就形成了战斗力。

  1938年2月21日,济源县城沦陷。7日后,日军继续西犯,国民党三十八军一个团利用虎岭天然屏障对其进行阻击,致使日军伤亡惨重。我砚仙联抗日游击大队趁机打击散兵,收拾余敌,缴获十余支步枪和部分弹药。随后国民党军撤过黄河以南,日军趁势大举扫荡七天七夜,烧民房、抢财粮、杀人屠村、夺牛羊,仅大峪南窑一口井内当时就填尸30多具。日寇屠村占山后,还在和尚帽山顶、桐树岭、大峪、关阳等地构筑6个炮台,当地百姓深受其害。

  砚仙联游击大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采取秘密行动,先后打死了为非作歹的日寇帮凶、维持会长、汉奸特务等十多人,为民除害。为阻止敌人在秦岭山顶修炮台,打通我敌工人员南下中原的通道,游击大队根据边区特委指示,联络砚仙联一带近百个村庄,实行坚壁清野,不给敌人出粮出人。与此同时,游击队还化整为零,分九个战斗小组控制了八里长的山沟。他们隐蔽于山坡密林,日伏夜出,先后用手雷等炸死日军十余人、伪军多人,炸得敌人惊魂失魄,不得不停止上山修炮台。1938年夏,伪专员温学武带领伪军“剥衣团”(即伪81团)到砚仙联扫荡报复。游击大队掩护群众撤走后,转移至虎岭河,断路、炸桥、砍电杆、埋雷、设伏、麻雀战,炸毁日军汽车四部,掐断了敌人的运输线,搞得日军晕头转向,狼狈不堪。

  到1939年,砚仙联抗日游击大队已有战士130多人,晋豫边区还组织他们到阳城桑林学习训练,并配备给他们机枪、榴弹筒和百余支好步枪,使这支抗日武装如虎添翼,实力大增。

  1940年6月,驻大店日军及温学武伪军300余人再次到南山扫荡。敌人在韩西岭、仁庄岭、瓦房庄、栗园岭分别修筑4个碉堡,妄图长期占领砚仙一带。游击大队队长王宗海请示县委书记于思礼后,联络杜八联抗日自卫团一齐参战。两支抗日武装以点火为号,施巧计,同时将4个煤油桶分别送上4个碉堡,然后用手榴弹引爆煤油桶,炸毁敌碉堡。这一战不仅端掉日军4个据点,还毙敌20多人,缴获步枪50多支,进一步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

  1940年8月,砚仙联、杜八联再次联手出击,在封门以南赶跑了伪“剥衣团”二营,扩大了游击区根据地。1941年7月,砚仙联抗日游击大队奉命上山配合“唐支队”作战,在柿坪、雪山岭一带又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打垮了日军一支王牌小队,荣立战功,唐司令当即奖给他们15支步枪,并将收编的伪警备队50余人编入砚仙联抗日游击大队。之后,砚仙联和杜八联还联手收编了伪军杨林端部,先后攻下虎岭南北两个日军大炮台,扫清了晋豫边东西口的一大障碍,巩固了我抗日根据地。1944年秋,砚仙联抗日游击大队胜利完成配合八路军主力开展的第一次豫北战役之后,大队长王宗海率所部246人(枪)正式编入太岳军区独立第二支队,先后参加了济孟、沁阳、运城、临汾、晋中、太原等著名战役,功勋卓著。

  (本栏目内容由济源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