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济源红色故事】砥柱中流晋豫边

2019-11-09 11:04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李亚红

  晋豫边革命根据地,是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统一部署,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的直接领导下,由朱瑞、唐天际、聂真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开创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7年9月,为了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中共中央北方局军委书记朱瑞受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的派遣,出任八路军第一战区联络处主任,到平汉线北段的国民党第一战区开展统战工作。11月,太原失守后,周恩来又派唐天际任联络处副主任。联络处驻新乡期间,在焦作成立了中共晋冀鲁豫省工委,书记张萃中(不久由王卓如接任),组织部长聂真,青妇部长薛迅,军事部长敖纪民,下辖冀南特委、鲁西特委和豫北特委。

  1938年2月间,长治、晋城、阳城、汾阳等地相继沦陷,日军进入晋南、晋西地区。在豫北沦陷之前,朱瑞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与唐天际带着联络处的秘书、译电员、报务人员和晋冀鲁豫省工委的王卓如、聂真、薛迅等由焦作辗转到山西阳城。根据日军的进攻态势和王屋山的战略地位,朱瑞电告中央,建议组建八路军游击队,以阳城为中心,开辟晋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毛主席于3月6日电报指示:“晋豫边甚重要,望有计划地部署沁水、翼城、曲沃、垣曲、济源、博爱、晋城地区的游击战争,配合主力在西北两面之行动。”

  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部署,1938年3月上旬,朱瑞召集中共晋冀鲁豫省工委领导人、八路军驻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联络处副主任唐天际,阳城县长、县抗日游击纵队司令李敏之等人,在横河镇下寺坪村举行联席会议。朱瑞代表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撤销中共晋冀鲁豫省工委和豫北特委、曲沃特委、河东特委,成立中共晋豫特委(1939年1月改称晋豫地委),聂真任书记,薛迅任组织部长,李哲人任宣传部长,敖纪民任军事部长,贾寄尘、温建平、阎子祥、唐天际等为特委委员。晋豫特委辖黄河以北,临长路以南,白晋路以西,同蒲路以东,包括济源、沁阳、孟县、阳城、晋城、沁水、翼城、曲沃、绛县、夏县、闻喜、平陆、芮城、虞乡、垣曲、运城、安邑等17个县的广大地区,截至6月,先后建立了夏县、翼城、沁阳、晋城4个中心县委和阳城、垣曲2个直属县委。其中,沁阳中心县委辖济源、沁阳、孟县三个县委。

  另外,朱瑞还以联络处为基础,以“华干”部分干部为骨干,以少数红军干部为核心,组建了八路军豫晋边游击队司令部,唐天际任司令员,李敏之兼任副司令员,方升普任参谋长(后为副司令员),敖纪民为政治部主任(后为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谌志寿为秘书处长。

  4月初,聂真、唐天际率中共晋豫边特委机关和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司令部进驻邵原地区。特委派人深入农村,安定社会秩序,动员群众,恢复生产,抓紧夏收夏播,收容散兵组建抗日武装,成立抗日救国会,开展群众性抗日活动;在北寨举办了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吸收济源等地的爱国青年学习抗日军事政治知识,为建立抗日武装培养了一批领导骨干。

  晋豫边各县委积极响应特委号召,动员抗日自卫团成建制地参加唐支队,队伍不断壮大。1938年4月28日,晋豫边游击队在邵原黄楝树村召开誓师大会,宣告八路军晋豫边抗日游击队正式成立。游击队成立后,多次单独或配合友军作战,先后参与了王屋山伏击战、晋南会战、町店战斗,后又转战曲沃、绛县、济源等地,连战皆捷,声威大震,很快发展到2000多人,成为开辟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的主力部队。

  中共晋豫特委和晋豫边游击队建立之后,有力地领导了晋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各项工作的开展。1938年10月24日,全区党支部发展到355个,党员人数达到2692名。到1939年1月,党员就发展到了6000余名,占全区300万人口的2‰,党员最多的县党员已占到全县人口的1%。

  1939年12月,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高潮,山西阳城发生了“十二月事变”,致使晋豫边各县的抗日民主政权被摧毁,数百名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惨遭杀害。为避免摩擦升级,维护抗日统一战线大局,根据朱德总司令与卫立煌谈判协议,八路军晋豫边抗日游击支队主动撤出晋豫边,编入一二九师新编第一旅。晋豫特委也率领地方党员、干部数千人转移到太行山南平顺县境内。从此,晋豫边区党的工作采取精干隐蔽、长期埋伏、以待时机的方针,转入秘密工作时期。

  1940年1月,中共晋豫地委改为中共晋豫区党委,聂真任书记。不久,晋豫区党委和太南区党委合并为中共太南区党委(后改为中共晋豫区党委)。合并后的晋豫区党委于1940年6月至1941年6月,积极恢复与所属各地委中断的联络。至1941年1月7日,中共晋豫区党委先后建立了六个地委。其中,三地委又称济源地委,书记王毅之,组织委员席松涛,宣传委员刘峰。济源地委下辖济源、孟县、沁阳等县委和温县县工委以及阳南等地党组织。

  1941年5月,中条山战役失利以后,国民党正规部队纷纷撤离,豫北、晋南形成真空地带。党中央、毛主席审时度势,抽调太岳区十七团、十八团和决死一纵队五十七团组成南进支队,在司令员王新亭、政委聂真率领下,重新开辟晋豫边地区,在半年时间内,再度开辟了东西长150公里、南北宽50公里,拥有20万人口的广大地区,把岳南、岳北和中条山区连接起来,为尔后太岳根据地的扩大奠定了基础。

  1942年2月20日,晋豫区党委机关、南进支队直属队到达阳城县横河镇。部队分散到各地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武装,打击日伪军,建立抗日政权,发展党组织。

  1942年4月初,为加强对抗日武装斗争的统一领导,晋豫区党委在邵原镇张凹村成立了豫晋边区人民抗日联防区,刘忠任司令员,聂真任政委,下辖十七团、十八团、五十七团及三个军分区;4月15日,在阳城县横河镇成立了豫晋边区人民抗日联合办事处。这是豫晋边区最高的行政机关。

  1942年10月,为落实精兵简政政策,中央决定将晋豫区、太岳区合并为统一的太岳区。1943年4月,两区合并工作完成,中共太岳区党委由薄一波任书记,聂真任副书记。晋豫联防区合并于太岳军区。

  1944年6月至1945年5月,太岳军区按照毛主席和八路军总部命令,集中兵力,先后发动了两次豫北战役,横扫了王屋、济源境内的日伪据点,歼灭日伪军7000余名,解放了济源、沁阳、孟县三座县城,收复区域万余平方公里,解放人口90余万,不仅有力地扩大了太岳抗日根据地,而且为进军中原打开了通道。至此,毛主席关于建立王屋山战略枢纽的计划终于胜利实现,在日后的战略反攻和逐鹿中原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解放战争中,晋豫边成为太岳部队乃至晋冀鲁豫部队出击外线、逐鹿中原的重要战略后方。人民群众参军参战,踊跃支前,有无数优秀儿女加入人民解放军,出动百万野战民兵和几十万民工,跟随主力部队东走太行,征战上党;西出晋南,攻打运城;南渡黄河,挺进豫西;北上临汾、晋中、吕梁,转战同蒲沿线;支援陈谢大军强渡黄河,逐鹿中原;曾先后抽调上万名干部南下北上,随军接管新区。晋豫边人民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