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济源红色故事】一廷矢志闹革命

2019-11-06 10:41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苗园

  1924年初冬,豫皖交界的蒙城县城,大雪纷纷扬扬。这是入冬后的第一场大雪。夜幕刚刚降临,城内各家店铺的门早已关闭,路上行人很少。然而,有一个中等身材、衣着朴素、心情郁闷的青年踟蹰在街头。他就是刚刚失业的姚一廷。

  姚一廷,1894年7月24日出生于济源县思礼乡北姚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他排行老三,父母给他取名三太。不言而喻,此名含有过上太平日子之意。父亲常年在田间辛勤劳动,家里依然过着“早上汤,中午糠,晚上饭稀照月亮,数九寒天穿不上棉衣裳”的贫困生活。尽管这样,在姚一廷7岁那年,父亲还是想方设法举债让他读了半年私塾。为了还债和度日,父亲挑着担子远渡黄河,到安徽蒙城一带卖铁货。辍学后的姚一廷,不得不回去帮助两个哥哥干活。

  1918年,姚一廷24岁,父亲把他带到蒙城县一家铁货铺当帮工(学徒)。按照当时的规矩,学徒期为3年,只管吃,不发钱。为了糊口,姚一廷一干就是6年。店主感觉用得顺手,既不让他出师,也不给他增加工资。那年月,虽然蒙城县里大小店铺不少,但是谋求个差事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眼下突然下起了大雪,气温骤降,姚一廷连件御寒的棉衣也没有,冻得直打颤。于是,他壮着胆子求助店主:“给我几个钱,让我买件棉衣吧。”不料,店主瞪着眼睛说:“哼,还想要钱?这年头兵荒马乱的,让你填饱肚子就不错了,愿干就干,不愿干滚蛋!”

  就这样,姚一廷钱没要到,却被逐出了店门。他想回家,然而,家贫如洗,回去不是饿死,就是冻死。改换门庭,另谋新业,谈何容易!“怎么办?”他在风雪中沉思着。忽然,他想起一件事来:1924年6月间,有人曾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了黄埔军校。“我也当兵去!”他心里这样想着。当晚,他到也在蒙城做小生意的二叔那里,求二婶凑个盘缠钱,第二天一早就出发了。

  沿途,他边走边问路。几天后,他遇到一个刚从孙传芳部下逃出来的士兵。这个河南老乡告诉他:“离广州很远不说,上黄埔军校要考试,初试合格,还得复试。咱这‘土包子’,人家根本不要。”姚一廷听罢,又失望了。就在这时,十几个士兵朝他们奔来。那个河南老乡见势不妙,拔腿就跑,姚一廷却被这些人抓了壮丁。后来,他几次逃跑都被抓了回去。

  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姚一廷听说江西一带有了红军,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心里不禁暗暗高兴起来。几个月后,他联络了十几个弟兄,逃出了孙传芳的兵营,直奔闽赣一带找红军去了。一路上,他们杀富济贫,补充粮饷,辗转半年之久。1929年3月,闽西暴动之后,红军入闽作战。在一个层峦叠嶂的大山里,他终于找到了红军。从此,姚一廷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本栏内容由济源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