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王法团:扎根深山40余载 书写青山不老传奇

2019-10-24 10:35:09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薛芳芳

  40余年如一日的坚守,从弱冠到花甲,黄楝树林场护林员王法团以深山为家,以森林为伴,用青春涂满这一片绿色。

  不少人问王法团“这样做,值得吗?”他却笑着说:“护林几十年了,山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我的亲人。我与它们有了感情,虽然现在体力不及从前,但只要看到这郁郁葱葱的森林,听到森林里的鸟叫声,闻到山间的野花香,我就觉得自己活得很值,我还要继续看护好这片山林。”

  40余年守护 把林地看得比自家责任田还金贵

  王法团18岁时,通过招工来到林场,这一干就是40多年。其实,早在2007年,王法团已经光荣退休,但因工作成绩突出,又被林业局返聘。

  护林员的工作说起来简单,防火防盗,植树育林,保护野生动物。但实际上,那种艰辛常人难以想象。王法团最初工作的护林点是上架护林点,位于海拔1600多米的高山上,当时由于山路崎岖,汽车还不能通行,上山下山全靠步行,所以王法团在山上一住就是好几个月。

  初到林场时,王法团和伙伴们栽下的幼苗,如今已长成苍茫的林海。而当初的毛头小伙儿,如今已60多岁,头上爬满了银丝。在保护区工作的这些年,他把主要精力倾注在这片不会说话的森林里,把这片林地看得比自己家的责任田还金贵。

  早出晚归巡山 午饭常用馒头就水草草解决

  巡山,是王法团每天要做的功课。每天上午8点,他就背着黑色双肩包,装上馒头和水,腰后插着一把斧头,右手拄着一根木棍,左手拎着用于捡拾垃圾的编织袋,开始巡山。40多年间,他每年都要穿坏十几双鞋。

  王法团看管的林区有2万多亩,其中,黄楝树林场的黑龙沟,是原始次生林的重点分布区,植物种类繁多,并且分布有北方很少见的珍稀植物。平时少言寡语、不善言辞的王法团,说起这些珍稀植物,却是如数家珍。

  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院校来林场实习的学生,非常愿意与王法团打交道,因为他对每种植物的名称、分布了如指掌,学生们称赞他是植物“活字典”。这些年,林区野生植物研究保护工作取得不错的成绩,也有王法团的功劳。

  即便每次巡山时都带上干粮和水,但遇到特殊情况,干粮吃完了、水喝完了,王法团就得忍着饥饿,找些山泉水喝。长期早出晚归、穿林越壑的生活,让王法团落下了关节炎、胃病、心律不齐等疾病。王法团说:“国家下大力气保护森林资源,森林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空气净化器,是天然氧吧,保护森林就是保护我们自己,选择这份职业,我不后悔……”

  精心喂养 猕猴群从20多只发展到1000多只

  1982年,黄楝树林场被划入“河南省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后,济源采取半人工饲养的办法对野生猕猴进行驯化,王法团义不容辞地接受了这项任务。那时,王法团经常在深山里跋涉,四处寻找猕猴活动的踪迹。

  1990年5月,王法团在一次寻找猕猴的途中,不小心被一根树枝绊了一下,从10多米高的土坡上摔了下来。幸运的是,土坡下面是水潭,他没有生命危险,但他的肋骨却被摔断了三根。随后,王法团因为疗伤,被调到黄楝树林场场部工作。场部工作相对清闲一些,但是忙惯了的王法团有些不适应,他的身体还未完全康复,就要求重回管护站。

  由于王法团的精心饲养,猕猴群由最初的20多只发展到今天的1000多只。王法团把他们分为四组,并分别命名为101、102、103和104,每天去喂食前,对着山林中一声呼喊,一只只可爱的猕猴就会从四面八方的山上飞奔下来。

  王法团对林区的呵护可以说是无微不至,除了尽心尽力地履行职责外,他还经常走村串户,向山区老百姓宣传防火知识,宣传保护森林和野生动物对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在王法团的带动下,附近的山民自觉加入了救护队伍,黄楝树林区也形成了群护群防的良好风气。

  “几十年来,我踏遍了林区的每个角落,用心地去呵护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个动物,我觉得这就是我的使命。”憨厚的王法团告诉记者,“别人都说我呆在林场呆傻了,我也只是嘿嘿一笑,如果守护这座山,守护这些树,守护这群猴就是傻,那我愿意这样一直傻下去。”(记者 王兴辉)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