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是济源的一张新名片,“愚公故里 传奇济源”的旅游品牌响彻神州大地,“一山一水一精神”的城市风骨令人心驰神往;
全域旅游,是济源的一个新格局,时光流转,旅游业在济源这片土地上勾勒出“城乡一体 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是济源的一幅新蓝图,“工业强市 旅游富民”的城市发展战略,“旅游+”的多层次融合,让济源发展有了另一种可能;
……
济源山水神秀、名胜荟萃的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济源旅游因改革而生,随改革而兴,伴改革而强——
20世纪80年代,济源景区起步开发——以乡村投入为主,实现王屋山、五龙口、九里沟景区水、电、路“三通”,初具旅游功能。
1997年济源升格为省直管后,景区建设步入快车道——以政府投入为主,王屋山索道、总仙宫、王屋山庄,五龙口中华猕猴园、荆浩书画院、观光电梯,九里沟景区卢仝茶社等相继和游客见面,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2004年,济源成立风景旅游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旅游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旅游开发实现了由单一景区开发向旅游产业综合开发转变,旅游宣传实现了由单一景区宣传向城市整体旅游形象宣传转变。
2015年,是济源全域旅游繁荣发展的起步年。从当年启动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到今年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赫然在列,济源全域旅游实现华丽转身——
从A级景区不断提质升级,引入观光项目、演艺互动、节庆活动等多种新玩法,到乡村旅游保护发展村落景区、打造星级民宿、孵化农旅综合项目,五年来,济源全域旅游新业态百花齐放。
从依托科技创新,打造旅游厕所、旅游导览、旅游交通、旅游产品“升级版”,到智慧旅游和智慧城市建设相融合,做到“一部手机畅游济源”,五年来,济源全域旅游公共服务见微知著。
从高标准谋划建设中国白银城,推进绿色循环立体农业种养模式,到城市建设融入全域旅游理念,深化文旅融合,打造全龄研学目的地品牌,五年来,“旅游+”多层次融合有了“济源样板”。
目前,济源建成两个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四个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6个省级旅游特色村、两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率先在全省建成“全域园林城镇”,打造三个乡村AAA级景区、50余个观光休闲农业园、10个特色农庄,一幅全域旅游的新画卷徐徐展开。
一组数据值得点赞:2015年济源旅游收入39亿元,2018年济源旅游收入65.9亿元,69%的增长率背后,正是全域旅游“新引擎”注入的经济发展新动能。
70年一路荣光,70年逐浪前行。我们有理由期待,济源旅游的下一个明天,将更加辉煌绚烂!(记者 翟长杰 通讯员 成清源 制图 王波)
示范区实现了胸痛救治单元全域覆盖,打通了胸痛救治“起跑一公里”和急救网络“最后一公里”,为区域内胸痛患者搭建起了一条高效、畅通的“生命绿色通道”。
2025-04-30连日来,王屋路升龙城段提升改造工程现场机器轰鸣,建设者们昼夜奋战,以“两班倒”作业模式抢抓工期。
2025-04-304月27日至29日,济源市万洋冶炼(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开展以“血脉相连传递温暖”为主题的无偿献血活动,以热血为纽带,以爱心为桥梁,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大爱精神。
2025-04-30截至2024年,济源市慈善总会累计发放助学善款600余万元,精准帮扶脱贫享受政策户、低保户、重残家庭等特殊群体学生3500余人次,用慈善力量筑牢教育公平底线。
2025-04-30为营造文明和谐、安全舒适、有序宜人的旅游环境,展现独特的城市魅力,我们发出如下倡议: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