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是济源腾飞的翅膀,为加快现代化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产城融合,是济源远航的风帆,为践行新发展理念、建设新时代又富又美济源劈浪斩波。
产城融合,是济源前进的推进器,为增强地区发展活力、促进全域协调发展蹚出路子。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五小工业”到“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再到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的迅猛发展,济源产业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乡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近年,济源还先后承担了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等多项国家级试点工作,也是河南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在产业转型升级、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2016年,济源生产总值完成532.99亿元,城镇化率达59.6%,高于全省11.1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超过40万,处于由小城市向中等城市迈进、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具备了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基础条件。
栉风沐雨踏征程,铿锵奋进再扬帆。2017年3月31日,国家发改委同意支持建设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济源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不断开创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深化改革,强化产城融合要素保障。济源把打造最佳营商环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号工程,力争把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建成审批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活力最强、办事成本最低、企业和群众获得感最佳的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城融合发展动力。济源按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做优一产”的思路,将结构调整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中趋向合理。目前,各产业集聚(开发)区已成为济源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承接产业转移的主战场、农民转移就业的主阵地,带动了近10万人就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与日俱增,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统筹城乡开发建设,打造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载体。济源大力实施城市建设提质工程,提升产城融合支撑能力,优化产城融合宜居空间;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方面迈出新步伐;按照“就业跟着产业走、居住跟着就业走、公共服务跟着居住走”的思路,初步探索出一条全域统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的新路径。
2017年,济源生产总值完成600.1亿元,城镇化率达61.05%;2018年,济源生产总值完成641.8亿元,城镇化率达62.4%;2019年上半年,济源生产总值完成312.1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居全省第二位。
这是新形势下,济源向省委、省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交出的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2019年8月31日,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委会挂牌成立,吹响了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机构改革的“集结号”,奏响了济源新一轮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冲锋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济源上下正铆足干劲,为把济源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示范区而努力奋斗。(记者 任浩浩 制图 王波)
示范区实现了胸痛救治单元全域覆盖,打通了胸痛救治“起跑一公里”和急救网络“最后一公里”,为区域内胸痛患者搭建起了一条高效、畅通的“生命绿色通道”。
2025-04-30连日来,王屋路升龙城段提升改造工程现场机器轰鸣,建设者们昼夜奋战,以“两班倒”作业模式抢抓工期。
2025-04-304月27日至29日,济源市万洋冶炼(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开展以“血脉相连传递温暖”为主题的无偿献血活动,以热血为纽带,以爱心为桥梁,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大爱精神。
2025-04-30截至2024年,济源市慈善总会累计发放助学善款600余万元,精准帮扶脱贫享受政策户、低保户、重残家庭等特殊群体学生3500余人次,用慈善力量筑牢教育公平底线。
2025-04-30为营造文明和谐、安全舒适、有序宜人的旅游环境,展现独特的城市魅力,我们发出如下倡议: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