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艰苦卓绝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设立在济渎庙里的济源县立师范学校,曾是豫西北地区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和活动中心,先后为党吸纳和培养了众多的革命骨干,被人们誉为培养革命人才的红色摇篮,在济源地方革命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0世纪20年代末,济源的封建地主、土豪劣绅、恶霸地痞勾结官府,对人民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激起了贫苦大众的愤怒,不少地方爆发了反抗地主剥削、反对官府欺压的斗争。为加强对这些斗争的组织领导,中共河南省委先后派党继新、史德秀、牛明俊等返回济源,开展地下工作。他们以各种方式深入济源师范讲习所、县立一高小、县立二高小,在青年学生中秘密开展革命宣传,传播革命思想,团结吸引了一大批积极分子。
1929年4月,济源师范讲习所正式更名为济源县立师范学校。同年9月,学校从县城文庙迁入济渎庙。作为济源当时唯一培养小学教师的“高等学府”,这里汇聚了全县青年学子中的大部分精英。学校设有甲、乙两班,学制分别为三年和两年,后又扩招两个班(其中有一个班为女生)。
济源县立师范学校建立后,当局把济源县立二高小改为师范附小,担任师范附小语文教员的党继新借帮助进步教师吕天英讲课、批改学生语文作业的机会,结识了不少优秀青年。1930年8月,党继新受聘出任济源县立师范学校庶务主任。同年10月,由洛阳中心县委派遣回济的共产党员薛子中也辞去国民党济源县党部指导委员职务,担任济源县立师范学校史地教员。他们在吕天英的默许下,先后聘请孟县的戚宇凡,洛阳的刘病侠、廖涤如等一批共产党员到学校任教,进一步增强了党在学校的领导力量。
在特支“一年赤化师范”的口号下,济源地下党组织放手发展“反帝大同盟”“红色互济会”“学生会”“读书研究会”等党的外围组织,组织领导了反对反动政府教育当局的学潮斗争,在全县不少小学派遣了党员,发展了党组织。1931年,他们又将斗争的重点由学校转向农村,使各地的“贫民会”“佃农会”“农会”“长工会”等群众组织蓬勃发展起来。这为1932年4月、9月的红军武装割据斗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济源县立师范学校师生中涌现出党继新、薛子中、于思礼、王承寿、张汉三、赵开汉等数十名革命先烈,还走出了原航空工业部副部长段子俊、水利部原副部长史向生、北京卫戍区原司令员李钟玄、陆一军原政委杨力勇、原北京军区炮兵司令员李健、原济南军区炮兵参谋长李达九、大连原市委书记杜李、九江原市委副书记张景禄等数十位省军级领导和众多的党政军干部。他们既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也为济源县立师范学校这个革命的红色摇篮增添了不朽的光辉。(内容由济源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示范区实现了胸痛救治单元全域覆盖,打通了胸痛救治“起跑一公里”和急救网络“最后一公里”,为区域内胸痛患者搭建起了一条高效、畅通的“生命绿色通道”。
2025-04-30连日来,王屋路升龙城段提升改造工程现场机器轰鸣,建设者们昼夜奋战,以“两班倒”作业模式抢抓工期。
2025-04-304月27日至29日,济源市万洋冶炼(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开展以“血脉相连传递温暖”为主题的无偿献血活动,以热血为纽带,以爱心为桥梁,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大爱精神。
2025-04-30截至2024年,济源市慈善总会累计发放助学善款600余万元,精准帮扶脱贫享受政策户、低保户、重残家庭等特殊群体学生3500余人次,用慈善力量筑牢教育公平底线。
2025-04-30为营造文明和谐、安全舒适、有序宜人的旅游环境,展现独特的城市魅力,我们发出如下倡议: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