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退耕还林20年 山绿民富生态美

2019-10-15 11:29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李亚红

  10月11日,在王屋镇迎门村的丛林餐厅,房前、屋后生长的杨树棵棵碗口般粗壮,整齐挺拔、茂密葱郁;林间青石板小径蜿蜒,环境清幽,令人心旷神怡。

  这片美丽的树林是迎门村村民的“金饭碗”。“以前,我家十几亩耕地多在山坡或山湾里,主要种小麦、玉米、大豆等,年景好,一年能有几千元收入;遇到旱灾、大雨或者病虫害的年份,就可能减产甚至颗粒无收。”迎门村村民陈狗吊话锋一转,“2003年,我们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3年后,所有荒山都种上了杨树。现在,这些杨树变成了‘摇钱树’。这几年,随着王屋山景区的红火,休闲娱乐的游客越来越多,赚钱的机会也更多了。”景区发展升级折射出农村产业结构的变迁,这让原本在外打工的陈狗吊瞅准时机,开了农家乐,当上了老板。

  这只是济源高效优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一隅。济源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0年来,退耕还林工程覆盖的地方,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济源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金秋的下冶镇朱庄村,山峦起伏,绿荫覆盖,美丽风车迎风转动。在朱庄村,处处都能看到火红的石榴悬挂枝头。截至2018年,该村种植石榴面积1000亩,产量150万公斤,产值600万元。仅此一项,每户年增收3000多元。

  克井镇枣庙村曾是济源西部贫困村。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枣庙村因地制宜发展冬凌草种植,走上了致富路。目前,枣庙村冬凌草专业合作社与济源济世药业达成协议,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与贫困户、边缘户及周边村残疾困难户形成利益联结,切实解决农民销售难问题,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目前,该村冬凌草发展到3680亩。仅依靠销售冬凌草及种苗,村民每年每人可增收近2000元。

  济源核桃产业发展壮大也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而结出的硕果。2000年以来,济源核桃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种植到产业集群的发展,实现基地建设、品种选育、苗木繁育、栽培管理、加工销售等产业各环节全面发展,走在全省产业发展的前沿。目前,济源核桃的发展规模有15万亩,涉及10个镇290个行政村5万余农户,其中规模500亩以上的村有110个,进入结果期的核桃园区有10万亩;建成核桃良种苗圃近2000亩,年出圃优质核桃苗500万株,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确定为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

  一组组数据,展现的是济源退耕还林实实在在的“民生成绩单”。济源退耕还林工程与产业结构调整、低质低效林改造、林下经济发展等有机结合,积极发展后续产业,形成以薄皮核桃为主的产业结构,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与林果种植复合高效的立体种养模式,真正实现了退耕还林“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同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二、三产业,加快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8年,转移退耕农户富余劳动力15万人,外出务工劳务收入20多亿元。

  退耕还林20年来,济源还培育了一大批特色林业产业村。邵原富硒苹果、王屋山花椒、马村酥梨、韩彦山楂、原庄黄甘李……这些发展起来的特色种植,已成为济源退耕还林产业发展的代表,还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增长点。( 记者 马欢 通讯员 李官运)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