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中秋思乡,听济源游子讲述过节故事

2019-09-16 09:41:43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何岛

  对游子而言,中秋意味着归乡和思念。这个中秋节,有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回到济源与亲人团聚。

  在外辛苦打拼,一顿大餐、一块月饼、一轮明月,是他们对亲情的美好期许。

  节前,记者联系了远在北京、广州、青岛以及安徽的四位济源人,听他们讲述自己的过节故事。

为梦想拼搏的北漂小伙

想家时就摊鸡蛋不翻儿吃

原二涛的庆中秋大餐 图由受访者提供

  中秋节前一晚,原二涛给自己准备了好吃的:青椒炒肉丝、西红柿炒鸡蛋、拍黄瓜,当然少不了月饼。更难得的是,原二涛还用自己专门从济源带过来的锅,摊了鸡蛋不翻儿。

  餐前,远在北京的他跟济源的爸妈通了视频通话。电话那头,老两口嘱咐儿子,“早上记得吃饭,晚上不要熬夜……”电话这头,原二涛告诉爸妈,自己一切都好,天气转凉,让他们注意身体……

  留学5年,北漂6年,原二涛记不清上一次一家人中秋团聚是13年前还是14年前。“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么多年,思着想着,一个人也就习惯了。”和数以万计的“北漂族”一样,原二涛离开了熟悉的家乡,离开了亲朋好友,来到充满梦想、机遇的城市,希望凭借自己的双手,闯出一番天地。

  考虑到个人发展,选择成为北漂一族

  原二涛是标准的90后, 今年29岁,老家在克井镇大郭富村,现居北京。

  高中毕业后,原二涛先后留学美国、英国,学的专业是会计,并顺利获得研究生学历。考虑到自己专业的发展空间,2013年他成为北漂中的一员。

  初到北京的一个月里,坐地铁、投简历、应聘,原二涛每天围绕着这三件事打转。大公司、大企业招聘看的不仅是学历,还有工作经验和能力。“要求三年以上工作经验”这一条,不知让初入社会的原二涛吃了多少闭门羹。最后,他进入一家保险公司,过上了朝九晚五的生活。

  原二涛公司在昌平区,租房在丰台区,两地间需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回要3个小时。“由于资历浅,现在每个月工资不到8000元,房租、伙食费开销大,加上同事聚餐、买些衣服,也留不下多少。”原二涛道,要想挣高工资,得到领导的器重,除了提升能力,机遇也必不可少。

  一个人独处,研究美食成了原二涛的一大乐趣。鸡蛋不翻儿是济源的特色小吃,原二涛从小吃到大。每次想家时,他总会摊鸡蛋不翻儿,但怎么也做不出家乡的味道。

  想通过创业实现梦想,过上想要的生活

  前不久,原二涛在熟人的撮合下相了亲,对方也是济源人,在公安部门工作。

  同是在北京的济源人,年龄也相仿,两人有很多共同语言。接触后,她喜欢他成熟稳重有担当,他看上了她温柔大方明事理。很快两人便确定了恋爱关系。

  一个人在北京生活,不难,但想在北京安家就不容易了。原二涛想,如果两人结婚就得在北京买房子,但面对高昂的房价,自己目前根本买不起。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

  想来想去,创业就成了原二涛最合适的选择。在大学好友的引荐下,他认识了一位在尼日利亚开厂房的老总,决定联系看看能否找到合适的创业项目。

  原二涛决定中秋节当天去尼日利亚考察项目。这次出国对他意义重大,或许是梦想的起点、人生的转折点。

  “隔行如隔山,创业对我来说是新的挑战,我已做好准备。”原二涛说,自己还年轻,精力充沛但经验不足。不过人生处处充满变数,机会摆在面前,不拼命争取如何配得上想要的生活。(记者 李楠)

“亲人相互夹菜时筷子头上的温度”

 是故乡中秋家宴上最深的记忆

赵波做的拿手好菜 图由受访者提供

  身在青岛的济源人赵波,今年中秋节又没能回家。

  说起中秋节要吃的月饼,青岛人的口味和济源人的并无二致。但是,青岛没有大海蟹、大虾的中秋家宴是不完整的。

  初入青岛饮食不适 最想念济源的黄焖肉、捞面条

  九、十月份,海蟹正当时。 中秋节前这天,天刚蒙蒙亮,赵波便去海鲜丰富的团岛农贸市场采购海货,海蟹、对虾、海螺、虾虎应有尽有,随便买上一些,就能装上一小箱。“装上冰块封箱,赶到火车站,几个小时之后便能在济源吃上新鲜海货。”赵波看着蹦跶的对虾,心里想到了家。

  可是,第一次吃蛤蜊,便让他记忆犹新。那是燥热的8月,他刚毕业,孤身一人,背着行囊来到青岛找工作。下了火车,他来到路边的一家馆子,乱点一通。饥肠辘辘的他就着一口大米饭,便把蛤蜊塞入口中。猛然间,一股咸腥味涌上喉头,让他咽了又咽。看着窗外低头疾行的路人,他想念家乡的黄焖肉、捞面条、鸡蛋汤、卤面……

  现如今,在青岛打拼数年,并娶了山东媳妇的赵波,从第一次吃虎虾无从下口到现在去海鲜市场挑选海鲜,新不新鲜一眼便能看出来。

  今年在青岛的中秋家宴,赵波做了几道拿手好菜,比如山东特色大烧饼、大海蟹、海虾……

  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门在外最挂念父母的身体

  “当你无法去改变一些东西的时候,首先要去适应。”赵波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刚到青岛时最不适应的是地形,很多建筑依山而建,上上下下,并且岔路口很多,出门时没少走弯路。“当时看到人们用塑料袋去打啤酒,很好奇,也很新鲜。”赵波说,在家乡见惯了瓶装的啤酒,看到这种情形后,一度怀疑是劣质啤酒。当真正去了解后,他才知道那是最新鲜、最爽口的扎啤。“有时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的,我们需要去了解,去适应。”赵波坦言。

  “家是什么?”记者问到。

  “家,是一种感觉。”赵波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思的不是家,是亲人,知道亲人在家安康,自己在外地也就踏实了。家是亲人们围坐在一起,聊聊天、说说近况,是相互夹菜时筷子头上的温度。“父母年龄越来越大,近年来尤其想家。”电话那头,赵波有些哽咽地告诉记者,当他想家时,总会第一时间给父母打个电话,听一听他们的声音。他们没有生病,身体健康,自己在外地就会安心。“有时候视频通话,看到他们脸上爬满了皱纹,就会特别想回到他们身边。”赵波说。

  “十一小长假,我一定会回家。”赵波没有多说什么,便挂了电话。(记者 赵俊峻)

大月饼撒芝麻、扎火把庆中秋

异乡的中秋很独特 却抵不过对家乡的思念

安庆的传统大月饼 图由受访者提供

  对于10岁便跟着父母定居安徽安庆的王杰来说,安庆算是他的第二故乡。和济源不同,安庆当地的中秋要扎火把,吃大如脸盘子的传统月饼……如此独特,让小王杰新鲜不已,也忘却了离乡的不适和思念。

  如今,15年过去了,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淡,思乡的情绪却越来越深。抽空常回家和爷爷奶奶团圆,成了他和家人最强烈的心愿。

  撒上芝麻的大月饼,要先给月亮婆婆吃

  中秋节是王杰来安庆没多久过的第一个传统节日,因此满怀期待。和济源老家不同,王杰告诉记者,他看到当地的小朋友们都是扎火把过中秋的。

  扎火把是安庆当地有名的习俗。扎火把不能用自己家的布,得用万家布。王杰说,中秋节这天,小朋友们结成队去同村人家讨要碎布,然后回去扎。中间一团棉花,外面裹上各种碎布,团成球,再用铁丝箍住扎紧,放在柴油里浸泡半天。

  晚上吃完饭,各家的小孩就在大人的带领下走出家门,点起火把,一路结伴而行,逛完整个村子。准备回家的时候,火把不能再带回去,要丢在半路上,同时还要去别人的田里捎带点东西,比如山芋、玉米。

  除了扎火把庆中秋,安庆的传统月饼也很独特。中秋的月饼会做的如脸盘子那么大,中间用黑芝麻拼成自己的名字。“小时候每次过中秋,一到吃月饼这个环节我和妹妹就很害怕,因为要在大月饼上穿根线挂在小朋友脖子上献给月亮婆婆吃。”王杰笑着说,当地民间有种说法是,不给月亮婆婆吃会被割耳朵。所以中秋的晚上,他会和妹妹挂着月饼乖乖去外面赏月,等月亮婆婆先吃,自己再吃。

  异乡生活15年,对家乡的思念越来越深

  王杰的父亲是个军人,在他8岁那年,父亲被分配到安徽省安庆市工作,母亲便跟着一同来到安徽,留下王杰和妹妹跟着爷爷奶奶在老家济源上学。由于常年分隔两地,聚少离多,父母工作稳定后干脆把他和妹妹接到了身边。这一待就是十几年。

  今年是王杰和父母在安徽定居的第15年,25岁的他谈到中秋节感慨万分。如今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淡,而他对故乡的思念却越来越深了。

  王杰和父母与远在济源的家人通过视频电话传递了节日祝福。如今家里的爷爷奶奶年事已高,一家人能聚在一起,也成了老人家的心愿。王杰感慨道:“细数这十几年回家团圆的次数,少之又少,希望自己以后可以多挤出时间来陪陪爷爷奶奶,不能因为工作而忽略了与家人的团聚。这是家人的心愿,也是我的心愿……”(记者 刘培琳)

独自在广州打拼的九零后女孩

精致独特的广式月饼 圆不过家乡的那轮明月

  对于90后女孩李思娴而言,这已是她第三年在外过中秋节了。

  9月12日早上7点,闹钟还没响,她却已睁开眼。“天天上班,生物钟都固定了,想要睡个懒觉也不成,一到点就会醒来,再也睡不着了。”李思娴和朋友约好,工作完成后,一起逛超市,再顺便吃一顿中秋大餐。

  孤身打拼,从“生活小白”变居家达人

  起床梳洗完毕,李思娴走向合租室友的房间,敲了敲门。得知室友还在睡觉,她说:“今天早上不用叫外卖了,我煮点甜汤,再炒个米饭,等会你起来了吃。”

  李思娴颇为熟练地做好了一顿早饭。从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生活小白”到种种家务活都熟能生巧的居家达人,她孤身在外打拼的这几年着实成长了不少。

  大学毕业后,她没有选择回济源工作,而是留在广东打拼。一开始,她的生活自理能力几乎为零。“我还记得在广州的第一个中秋节,认识的朋友很少。为了让父母安心,在跟他们视频前,我提前去饭店买了几个菜拿回家,倒在盘子里,说是下午炒的。”说到这里,李思娴忍不住笑了起来。待在广东的时间越来越长,生活自理能力也越来越强,朋友也越来越多,每逢节假日,她都会和朋友下厨,做上几样小菜。

  “妈,我明年中秋,一定回家!”

  9月12日下午5点左右,下了班的李思娴与朋友来到离家不远的超市进行采购,“椰子、柚子、红提等水果买上一些,再买一只酱鸡与面条,当然月饼也少不了。”广东的月饼口味跟济源的不太一样,主要以莲蓉、水果、叉烧等为主。再三挑选后,李思娴买了一个月饼大礼盒,里面有七八种口味的月饼。

  空着手进超市,满载而归出超市,对于身在广东无法回到济源的李思娴来说,食物不仅可以用来饱腹,还满载着乡情。

  回到家后,李思娴与朋友们分好工,开始整理食材。俗话说人多力量大,有人洗菜、洗水果,有人煮面条、做卤子,还有人在一旁打下手。厨房里的事情虽然琐碎,但这群年轻人聚在一起很是欢乐。

  转眼间,到了晚上8点,李思娴与朋友们吃完饭,聚在一起吃水果、月饼,看电视。趁着这个空档,她与妈妈视频通话,“妈,你跟我爸吃过饭了吧,你们现在在干什么?”“我跟你爸下午吃了饺子,现在正看电视呢。你在那边咋样,身体都健康吧?” “放心吧!你瞧,我跟小伙伴们刚吃完饭,现在正在吃月饼,看电视。你跟我爸都注意自己的身体啊。”

  即将挂电话的时候,李思娴哽咽了一下,轻声对妈妈说:“妈,我明年中秋,一定回家!”话音未落,她扭头望了望高高挂在天上的月亮,手上的月饼似乎也没了味道。(记者 王峰)

  (原标题:天南海北话中秋 一方水土一方食 中秋前夕,听济源游子讲述过节故事)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