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
而我们济源之所以与小浪底枢纽工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因为境内有88%的工程和近4万名移民。可以说,正是这近4万名移民在23年前离开故土,才铸就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这张照片拍摄于1996年8月28日。“热烈欢送小浪底围堰区牛湾村移民搬迁”,从照片中间横幅上这醒目的17个字,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当时的下冶乡在为牛湾村首批移民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
为支援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我市第一批13个移民村的群众,舍小家为大家,在这一天率先搬迁,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全市围堰区移民搬迁的序幕也由此拉开。
移民村旧居
第一批搬迁队伍
至今,牛湾新村82岁的老人牛思龙对搬迁当天的情景记忆犹新……
1996年8月28日一大早,下冶乡牛湾村13户移民就开始收拾东西。大家把所有的家当装上车,又在破旧的土坯瓦房前徘徊,拍一张留念照片,从房上抽下一片长满青苔的瓦揣到怀里,口袋里装把故乡的泥土,作为思乡怀旧的情感寄托。
坐上搬迁的车,村民们仍然依依不舍,一次次回望熟悉的家园,双眼含满泪水。他们知道,将来这个地方恐怕再也见不到了。
中午时分,他们来到了位于思礼乡北姚村安置区的新家。
曾经的牛湾村,位于黄河三峡八里胡同出口处,属于小浪底库区最早淹没区。
“我们原来的村子,出门就是黄河,住的都是窑洞。”牛思龙梦中都还记得老家样子。
那时,牛思龙靠上山砍荆条编箩筐维持全家人生计。每天早上,他都会带上一块馍,跑十多里山路去砍荆条,背回来之后,连夜编成细密结实的箩筐。
第二天一大早,他又要背着箩筐,坐船到河对岸的洛阳市新安县,卖给当地煤矿。两个筐能卖六七块钱,买上油盐酱醋,够全家人吃一阵子。
老人并没有因为日复一日的劳累而被压弯了腰,如今依然精神矍铄。令老人想不到的是,这辈子还能搬出大山。
牛思龙(左)在翻看相册
移民23年来,牛思龙一家的住房条件也实现了“升级跳”,从山区的土窑洞,到搬迁后的新楼房,再到儿女们在市区购买的小区房。“现在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
牛思龙环顾自家的小院,颇有些感慨,“过去哪会想到今天的幸福日子,吃穿不愁,出门啥都能买到,方便得很。”
尽管牛思龙老伴因为脑梗卧床七八年,平时全靠他一人照料,但是他并没有过多忧愁。“儿女们会定期带母亲到医院复检,现在有了农村合作医疗,看病能报销。”透过牛思龙脸上的笑容,我看到了满足和幸福。
牛湾新村一角
现如今,移民村的日子让大家觉得越来越有奔头儿。“如果不是移民搬迁,这辈子恐怕都进不了城。”众多像牛思龙一样的移民村群众这样说。
老愚公挖山不止,为的是让子孙后代的天地更宽;愚公后人舍弃故土,为的是让国家任务顺利完成。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移民工作对于济源来说,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非常值得纪念的浓墨一笔。令人欣慰的是,移民搬迁给移民村的人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他们来说,生活的改变是这些年来最值得回味与记忆的!(济源网见习记者 张恒)
示范区实现了胸痛救治单元全域覆盖,打通了胸痛救治“起跑一公里”和急救网络“最后一公里”,为区域内胸痛患者搭建起了一条高效、畅通的“生命绿色通道”。
2025-04-30连日来,王屋路升龙城段提升改造工程现场机器轰鸣,建设者们昼夜奋战,以“两班倒”作业模式抢抓工期。
2025-04-304月27日至29日,济源市万洋冶炼(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开展以“血脉相连传递温暖”为主题的无偿献血活动,以热血为纽带,以爱心为桥梁,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大爱精神。
2025-04-30截至2024年,济源市慈善总会累计发放助学善款600余万元,精准帮扶脱贫享受政策户、低保户、重残家庭等特殊群体学生3500余人次,用慈善力量筑牢教育公平底线。
2025-04-30为营造文明和谐、安全舒适、有序宜人的旅游环境,展现独特的城市魅力,我们发出如下倡议: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