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济源岁月 | 济源这个移民村的“新生活”令人羡慕

2019-08-20 13:50来源:济源网责任编辑:贾迪

  2000年,新峡村作为移民村从下冶镇峡北头村搬迁到了轵城镇。经过19年的发展,新峡村从一无所有到今天的安居乐业、生活富足。这个村究竟发生了怎样的蜕变?故事要从下面这张照片讲起。这是20年前的下冶镇峡北头村村貌。

20年前的下冶镇峡北头村村貌

  图的上方是一口水井。据现任村委会主任武战夫回忆,当时全村这样的水井只有3口。村民们每天走过崎岖的山路、穿行数里地排队打水。当时流传着“走百里走千里,宁愿给你一碗饭,却舍不得给你一碗水”,可见当时吃水非常困难!图的下方是村民的住房。住房全部是土窑洞、土房。可见居住条件、居住环境也比较差。

  未搬迁下来之前,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辈子没有来过城的人很多。济源城长得是什么模样,他们不知道,就像一阵风,在他们的茶余饭后吹刮着、也畅想着山里山外的信息而已。提及未搬迁时的生活,武战夫频频摇头说:“山区生活非常艰苦,出行难、吃水难、修路难、挣钱难……干旱贫瘠的土地难以维持全家生计,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在村里很常见,更别提教育和发展了。

  一个人的命运总有转机的时候,村庄在历史的发展中也不例外。到了1999年,由于要修建小浪底水库,峡北头村积极响应市委政府的号召,2000年,全村700口人整体移民搬迁到了轵城镇新峡村。

轵城镇新峡村

  刚搬迁下来时候,日子也不好过。长期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比较慢、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也比较多,人心不齐,经济和民生事业发展不起来。

  怎么办?穷惯了的乡亲们,也在绞尽脑汁找门路让生活好起来。到了2014年,新峡村大刀阔斧,抓产业、抓环境、抓经济、抓民风,全力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他们知道要传承的是民风、是精神。村里建立了村史馆、制作了村史文化墙,以诗配画形式,书写着新峡村的历史沿革、民生民俗、英雄人物、新村新貌、寄语后人。村史馆的建设,让新峡村村民淳朴的民风代代相传,让孩子们更加了解家乡的蜕变时,也让更多人体会到浓浓的乡情与乡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以来,新峡村大力响应十九大号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里陆续接通了天然气、自来水、网络,举办了“孝老爱亲”表彰活动,制定了村规民约,整治了环境卫生,发展了养殖业、种植业等,来壮大集体经济。村里发展越来越好,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值得一提的是,村里这么多年来连续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通过善行义举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文艺表演,在村内广场进行表彰演出,让身边人教育身边事,在村内形成良好风气。

  说起现在的生活,村民王天宝一脸自豪的对记者说:“现在的日子好得很!住上了新房子,家里有了产业,村里新修了路,孩子们上学很方便!”说起孩子,王天宝黝黑的脸上笑开了花。他的儿子刚刚从哈尔滨一所高等学府毕业,目前在中铁石材公司工作;女儿今年上高二,学习成绩也很不错。

  如今的新峡村,民风淳朴、环境优美,走进新峡村,那可真是一花一世界,一墙一风景。无论是“山色空蒙”的乡村风景、鸟语花香的天籁之音;无论是传播乡风文明的家风家训,还是十九大精神的主要内容……传达出农村特有的乡愁、乡味,传达出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在百姓生活中澎湃成热爱生活的宏大交响。

  新峡村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真实变化。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建设又富又美济源的质量。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三农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比如新峡村就是“省级生态村”、“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文明村”。

  如今,放眼济源城乡,丹桂园、三湖嘉园、北辰花园等现代社区融入城市化管理模式,镇村公共文化设施齐备,农民基本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王屋的五里桥、大峪的东沟、克井的白涧、思礼的涧南庄、承留的花石、五龙口的山口村等美丽乡村,让“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步步变得真切。

  乡村振兴的内容很多、很丰富,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必须久久为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济源人民将大力弘扬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一定会在“中原出彩济源出重彩”的征程上,让全市525个村居大放光彩,让乡村振兴工作更加精彩!(济源网记者 原芳纯)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