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让城市幸福力昂扬向上

2019-08-19 10:25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何岛

  一座城市的幸福力,直白地说,就是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能力。这种力量,能够让群众更多地感知幸福,让城市生活更美好;这种力量,能够驱动城市生产与消费,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城市幸福力的提升,来自高质量的民生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他指出:“从实际出发,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织密扎牢托底的民生保障网。”

  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今年以来,稳就业、强社保、优服务成为济源提升城市幸福力的亮点,也让老百姓的幸福感越来越强。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就业路上,政府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能助您一臂之力;

  幸福是创业征程中,财政贴息贷款能在关键时刻解您燃眉之急;

  幸福是群众办事时,不用大老远“来回跑”而是就近“一次办妥”;

  ……

  稳稳的幸福背后,是“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情怀,是“以百姓心为心”的坚守,是“爱民、忧民、为民、惠民”的执着。

  在济源高质量发展征程中,民生是“指南针”。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济源收获的是城市昂扬向上的幸福力,是老百姓日益提升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让老百姓“就业饭碗”端得更稳

  刘春风是河南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大峪镇董岭村人。今年夏天,通过市就业服务网,他顺利入职富泰华精密电子(济源)有限公司,被录用为人力资源部教育培训专员。

  南战富是邵原镇神沟村第三居民组已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通过参加劳动就业培训拿到工匠证,现在月均收入3000元。

  高校毕业生初入职场,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已就业人员转岗再就业……在愚公故里,成功就业的故事接连上演,老百姓的笑脸折射出这座城市的幸福力。

  稳就业位列“六稳”之首,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生计,一头连着经济发展质量。就业稳,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升、获得感的增强方有保障。

  为让老百姓就业的饭碗端得更稳,我市拿出不少真招实招。

  ——“互联网+就业创业”信息系统全面上线运行,实现市、镇、村全覆盖;

  ——发布用工岗位信息36198个,举办“春风行动”等专场招聘活动48场次;

  ——全市2090名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

  上半年,我市就业形势整体如何?

  看新增就业——城镇新增就业8211人,完成省、市目标任务(1.63万人)的50.37%;

  看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6%,低于4%的省定控制目标。

  看重点人群——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群体等重点群体就业形势稳定,“零就业家庭”继续保持动态为零。

  “下一步,我们将抢抓抓项目、稳工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乡村振兴等机遇,全面稳定和扩大就业。”市人社局负责人表示,让高质量的就业惠泽更多城乡老百姓。

  把创业者“扶上马”再“送一程”

  李玉祥从小生活在农村,上大学时兼过职,毕业后做过电脑销售,在河南科技市场开过店……2016年,他成为返乡创业大军中的一员,开了一家电脑专卖店。

  从创业之初到现在,李玉祥连续4年申请到创业担保贷款扶持资金,累计获得117万元的市财政贴息贷款。他的专卖店从一个发展到3个,带动就业人员从2名增加到8名。

  7月5日,克井镇王会方的小儿推拿工作室开张。王会方有5年做月嫂的经验,今年又参加了市人社局组织的免费小儿推拿培训,又到焦作实习,工作室很快顾客盈门,开业一个月就收入5000元。

  政策扶持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全民技能振兴……一揽子扶持创业政策,为济源经济向好注入活力。

  ——放宽创业扶持资金申请和担保条件,个人和小微企业创业贷款额度分别提高至15万元、300万元,优化创业担保贷款“一站式”服务;

  ——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试点;

  ——支持返乡下乡创业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促进每个镇培育2至3个返乡创业项目;

  ……

  上半年,我市扶持创业成效如何?一起来看成绩单。

  ——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61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8000万元的132.69%,扶持1023人实现自主创业,带动就业3100人;

  ——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1136人接受培训,占全年任务3万人的70.45%;

  ——3个项目被评为全省农民工返乡下乡创业示范项目,发放奖补资金35万元,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100余名。

  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围绕高校毕业生、返乡下乡创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开展咨询辅导、项目孵化、场地支持等创业服务,更好地推进创业带动就业。

  群众办事从“来回跑”到“一次办妥”

  7月30日,坡头镇留庄村的范兵胜到村里的人社服务站,咨询怎样为刚出生的儿子办理新生儿参保手续,原本想着得到镇人社服务所才能办,没想到只要把户口本和孩子的出生证明拍个照片传到所里就行。

  “现在办事不出村就能办,真是太方便了!”范兵胜直夸现在的政策好。一旁的工作人员张瑞霞说:“现在方便老百姓是第一位,对于高龄老人及腿脚不方便的群众,我们还提供上门服务。”

  “窗口围着群众转、业务围着群众办”,是济源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特色。为解决城乡服务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我市构建起市、镇、村三级人社基层服务平台体系,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群众办事从过去的“来回跑腿”变为现在的“一次办妥”。

  市级平台推进“一门式”服务。32个服务窗口,105项公共服务,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协同办理、综合流转衔接机制,让群众“进一扇门、叫一次号、交一份表、一次办成”。

  镇级平台让群众办事“就近办”。抓好服务下沉,开创上下联办、同城通办、一体服务的新模式,推动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

  村级平台让群众办事“不出村”。205个基层服务平台,284个服务窗口,平均每2到3个自然村就有一个服务窗口,让群众办事“少跑腿”。

  城乡一体的三级服务平台,初步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有人管、失业有人帮、创业有人扶、社保有人办、维权有人助。统计显示,2017年以来,三级服务平台累计服务办事群众56万余人次,办理各类业务160万余笔。

  在构建“看得见”的人社服务平台的同时,“看不见”的信息化建设也全面提速,“网相连”“数共享”“一体化”,实现了信息“多跑路”,群众“不跑腿”。

  高质量的服务带来了群众“幸福指数”的持续提升——

  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济源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将全市51.45万余名城乡居民纳入医保参保范围,居民养老保险参保30.58万人,基本实现了法定人群参保全覆盖、应保尽保;

  城乡居民就业更加充分。2018年以来,济源城镇新增就业2454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045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75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以内。

  劳动者合法权益更有保障。去年至今,我市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1299起,其中调解结案760起;依法规范开展劳动保障专项执法检查,受理查处各类案件400余起,打赢了农民工工资“治欠保支”攻坚战。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市人社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把人社工作放到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中谋划,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让城市不断提升的“幸福力”,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记者 苗慧玲 通讯员 赵延军)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