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济源岁月 | 济源第一条柏油路,经过你家门口吗?

2019-08-19 10:05来源:济源网责任编辑:贾迪

老照片中是济源第一条柏油路

  1950年,济源仅有往返焦作的班车,山区交通更为闭塞,连通行人力车和手推车的路都没有,山区人民祖祖辈辈吃尽了交通不便的苦头。羊肠小道、土疙瘩路、砂石路……简陋的交通条件让人们“出门就爬山,运输靠扁担”“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今年79岁的张广旗老人,参与和见证了济源多条交通线路的测量与修建。通过他的讲述,我们了解到,1971年济源最早的一条柏油路,新济公路济源段——济源城至沁阳路段的修建历程。

  新济公路济源段由东向西经过当时的梨林乡、轵城乡、城关镇,由于当时济源没有专业修路工人,就把修路的任务分段下派给了各乡镇,连修路所需的石子、白灰、拖拉机等也都由各乡镇自行准备。每个民工发一身劳动布衣服、一双军用胶鞋,经过短暂的培训后就开工建设。

  那个年代施工设备非常简陋,整个工程队除了一台压路机外,其余全部靠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很大。没有沥青搅拌机,大家都是现场架起锅灶烧着柴火熬制沥青,从春入夏,就一直在太阳地儿里烟熏火燎。

  沥青熬好后热得烫人,溅到身上洗也洗不掉,谁也不敢乱碰。在指导员的指导下,大家围上麻袋片,用切割开的油桶一桶一桶地把沥青装灌,然后倒进提前划分好的格子中,与碎石进行搅拌。没有搅拌机,大家就拿着铁锹人工搅拌。

  沥青温度高,脚踩上去直粘鞋,气味也特别难闻,但大家没有人抱怨丝毫,只知道埋头苦干实干。当时大家吃的苦比现在大多了,可一想到修的是济源第一条柏油路,还经过自家村口,就铆足了劲。

  终于,在几个月后,一条质量过硬的柏油路修成了,全济源的老百姓都欣喜万分,附近不少百姓还专门前来感受这条“新鲜”的不怕下雨下雪的路。

  济源山丘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五分之三以上,这样的地理条件,对济源交通的发展并不“友好”。为了将封锁的王屋山门打开,数万贫困群众揣着干裂的窝窝头,怀着热血情怀,爬上陡坡,攀上悬崖,在绵延50多公里的高山峡谷间摆开了施工现场。

  在他们点燃的烽烟炮火中,在他们付出的辛勤汗水中,济邵公路从劈开的山门中,以不可阻挡的坚韧姿态伸展出来。为了将晋煤外运的通道打开,济源人又开始披荆斩棘,重辟修路战场——建济阳公路。

  山门敞开了,东西通道打开了。

  新济公路济源段宽24.5米,是全省干线公路中最宽的超一级文明样板路;晋煤外运的太行山主要通道——新修的济阳公路,穿山越岭,气势磅礴,创全省公路建设险峻之最;通往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专用公路在全省丘陵道路中首屈一指;新建成的五龙口沁河大桥宽24米,创全省公路桥梁建设宽度之最……济源公路建设者们用智慧、勇气和现代科技战胜了险峰、深谷和恶劣地质条件,在交通建设史上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全省之最”。

  2018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4065公里,济源高速公路已通车里程达100公里,国省干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45公里,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075公里,公路客运量721万人、客运周转量48983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2294万吨、货运周转量565974吨公里。

  正在建设中的济洛高速、济阳高速……如今的玉川大地,一条条公路如蛟龙挣脱山岭的羁绊,穿越大山腹地奔腾而出,笔走龙蛇,书写着一页页厚重的公路史诗;南来北往车辆如梭,挥洒泼墨,描绘出一幅幅辉煌的交通发展画卷。历经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春秋,在济源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土上,成就了一部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交通建设史。(济源网见习记者 张恒)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