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济源岁月 | 济源这些“铁姑娘”你可曾认识?

2019-08-10 16:45来源:济源网责任编辑:何岛

  今天“共和国旗帜下济源岁月”第八篇讲述,小编就从爱红妆更爱武装的“济源铁姑娘”讲起。

  上面这张照片中,两个笑靥如花的女子就分别是铁姑娘牛淑清(左)和卫玉荣(右),当时二人正在工地上干活,突然被镜头对准,于是就露出了这般羞涩的笑容。

  “古有花木兰代父从军,今有卫玉荣替哥上工地”。为了让哥哥在家照顾重病的父亲,年仅16岁的卫玉荣主动请缨到工地干活。别人都是用右手打钎,卫玉荣却用左手打钎,刚开始没有掌握要领,她经常打到扶钎人手上。为此,她痛下决心勤学苦练,终于掌握了打钎要领,后来还成了一位打钎高手,工地上的人都抢着跟她搭班。

  “那个时代的人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累都能受。虽然大家吃不饱肚子,可是干活绝不会偷懒。”卫玉荣说,工地上不分男女,女同志也像男同志一样抡锤打钎、点炮放炮,背石头、挑水、运料。她们不光在工地干活不输男同志,还利用休息时间给大伙洗衣缝被,成为引沁工地一道亮丽的风景。当被问到“苦不苦?累不累?”时,她说,苦!累!但如果让她选择,她还会这么做。

  20世纪60年代,为了修建“引沁济蟒”大渠,济源从8个公社挑选出近万名精干民工组成引沁建设大军,他们肩扛行李和工具,徒步百余里挺进太行山,拉开了修建引沁济蟒工程的序幕。这浩荡大军以青壮男力居多,却也包含了至少1000名妇女,在引沁工地上,她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济源铁姑娘”。

  “本应胭脂打扮,却偏爱与钢钎铁锤为伴。”对这群正值花季的姑娘们来说,谁不想在家享轻闲?但工地热火朝天的场面激起了她们的斗志。于是,这帮爱美的姑娘们脱下红装,来到工地,开始了与钢钎铁锤做伴的激情岁月。

  翻开那段历史,牛淑清、卫玉荣、黄连芳、李素娥、李小杏、李小婷……一个个“铁姑娘”的名字不时跃入眼帘。齐耳短发,宽肩粗腰,和男人一样干重体力活,扛石头拿锤头——在今天看来,当年的“铁姑娘”似乎根本没有“女人味”。

  回首引沁济蟒工程的建设历史,隆隆的炮声依旧,叮当的钎声不绝,嘹亮的号子回旋。追忆那个光辉岁月,有多少英雄已去,有多少年华不再。在市档案馆,看到这样一份引沁工程伤亡者名单。从1965年到1969年,为引沁济蟒工程建设牺牲的62人当中,年龄最大的42岁,最小的仅有17岁。

  引沁济蟒工程是济源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伟大创举,这是一段难以忘却的纪念,是半个世纪以前河南省水利建设的一个奇迹,更是河南省山区水利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如果说,愚公移山精神是融入济源人民灵魂深处的精神血脉的话,那么,穿太行南麓,环王屋东峰,贯北邙岭脊,总长2000余公里,润泽40万亩农田,被誉为“人工天河”的引沁济蟒工程,就如同城市的血脉一般,滋润着玉川大地的每一寸肌肤,在工业发展、农业灌溉、城市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如灌区农民所说:引沁水是幸福水,引沁渠是生命渠。引沁渠带来的,不仅是水,更是灌区人民奔小康的信心。(济源网见习记者 张恒)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