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四个援非医生建的微信群,叫‘恩多拉敢死队’……”8月2日,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医生原中发的一番话,将记者带到了那一段“惊心动魄”的援非岁月中。
2018年5月28日,中国援赞比亚第20批医疗队抵达赞比亚,开展为期一年的援外医疗工作。原中发就是其中一员。
尽管从没有出过国,家中有年近九旬的爷爷,自己还曾得过心脏病,接到组织安排的援外任务后,49岁的原中发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并前往最“危险”的援助点——恩多拉教学医院,开展医疗工作。
位于中非内陆的赞比亚没有疯狂的战乱,但肆虐的疟疾、结核病和埃博拉疫情对生命健康的摧残并不亚于战乱。而作为赞比亚第三大城市的恩多拉,之所以让人觉得“危险”,是因为这里是疟疾高发区。
“院子被一米多高的杂草包围,屋子被破旧不堪的桌椅占据,连蚂蚁、老鼠、蟑螂、跳蚤也不放过这里……”刚来到驻地,“恩多拉敢死队”四名队员便遭遇了当头一棒。
更令原中发揪心的是,相比国内,恩多拉教学医院没有什么像样的医疗器械。很多时候,原中发只能依靠自身丰富的经验诊断疾病。即使如此,原中发依旧克服困难,在恩多拉教学医院实施了该院此前从没有实施过的耳部显微手术、小儿鼾症及鼻内镜手术。
不敢独自出门、时常担心被抢劫、饮食不习惯……起初,原中发等人还有些忐忑不安。但一穿上胸前绣有五星红旗的白大褂,他们都把担心和不安抛到了脑后,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代表中国。“既然来到了这里,就要勇敢地面对现实,像‘恩多拉敢死队’这个群名一样,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坚决完成国家交给的重任。”原中发严肃地说。
在恩多拉教学医院,经常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给原中发带来很大的风险——他曾三次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口服抗阻断药物治疗后,出现恶心、呕吐、剧烈头痛等不良反应。
这些遭遇,原中发从不给远在国内的家人讲,怕他们担心。
2018年10月,原中发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在中国诊所被诊断为疟疾。治疗12天后,原中发的病情未见好转,反而加重。
为了不耽误治疗,经医疗队、驻赞比亚大使馆协调后,原中发转到赞比亚首都接受进一步治疗。直到此时,家人才知道他的病情。
身体刚刚恢复一些,原中发就立刻返回恩多拉,投入临床一线工作中。此后,他的疟疾症状时轻时重,药物治疗从未间断。每次难受时,原中发就靠到墙上短暂休息几分钟,然后继续投入繁忙工作中。
后来,“敢死队”的其他三名成员也相继得了疟疾,无一幸免。但他们没有退缩,病稍微好些,就立刻投入紧张的工作中,为当地的病人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
当地一位耳廓严重畸形的16岁女孩,患病多年,在很多医院诊治,都无法治愈。原中发仔细检查诊断后,对其进行耳廓整形手术,效果非常好。术毕,科室响起一阵掌声,病人及家属竖起大拇指称赞道:“Chinese doctor,very good!Thank you very much。”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医生,很好,非常感谢”。
援非后半年,原中发所在的科室里只剩下他一个医生。无论病痛怎么折磨他,无论面对的环境有多么复杂,他都坚持在岗位一线,为了祖国交给的重任、为了热情友好的非洲人民而努力。
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原中发接诊病人3000余例、完成手术180余例,给当地人带去了许多欢笑。
记者在市人民医院见到原中发时,他回国已有一个多月时间,仍在接受治疗。妻子李玲谈及此事,几度失声落泪。
但原中发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他说:“为中非友谊贡献一份力量,我感到非常骄傲。每每想到这些,我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济源日报记者 任浩浩)
示范区实现了胸痛救治单元全域覆盖,打通了胸痛救治“起跑一公里”和急救网络“最后一公里”,为区域内胸痛患者搭建起了一条高效、畅通的“生命绿色通道”。
2025-04-30连日来,王屋路升龙城段提升改造工程现场机器轰鸣,建设者们昼夜奋战,以“两班倒”作业模式抢抓工期。
2025-04-304月27日至29日,济源市万洋冶炼(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开展以“血脉相连传递温暖”为主题的无偿献血活动,以热血为纽带,以爱心为桥梁,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大爱精神。
2025-04-30截至2024年,济源市慈善总会累计发放助学善款600余万元,精准帮扶脱贫享受政策户、低保户、重残家庭等特殊群体学生3500余人次,用慈善力量筑牢教育公平底线。
2025-04-30为营造文明和谐、安全舒适、有序宜人的旅游环境,展现独特的城市魅力,我们发出如下倡议: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