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张老照片中,人们或拿着铁锹挖土,或徒手搬石头,心中只有一个共同的念想。我们今天的讲述就从这个“念想”、这群人、这条路讲起。
这是上世纪80年代,济源思礼乡水洪池村村民们移山修路的场景。
水洪池村在海拔1460米的太行山上,山势陡峭,森林茂密,清泉遍野,景色壮观、地貌齐全,生态植被优良,保持着大自然的原始形态,是中国北方山水的典型代表。
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也曾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孤村。想要出山,就要历经几道狭窄陡峭、迂回曲折的险要门槛,整整三天才能走出去。
当时已经解放很多年了,村里还没用上电。村里人如果生病了,下山就医非常不方便,就只能硬挺,有挺不过去的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更加让人着急的还有村子里的教育问题,山下的老师不愿意上来授课,学生们下不去,好的老师上不来,村里面一直没有出过高中生。路通之前,村子里90%的人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村民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
新中国成立后,水洪池人民继承革命精神,奋力拼搏,努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咱们自己先修个‘牛车路’咋样?”1985年麦播结束后,水洪池村原党支部书记苗田才与全村老少商量:“先修先干,多修一里,咱就与外面的世界接近一里。”1985 年11月,在苗田才的带领下,水洪池人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迎难而上,向大自然开战,拉开了”十年修一路”的序幕。
从 1985 年到 1995 年,他们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挖山不止,用 10 年的时间修通了一条长 13.5 公里、宽 4 米的出山公路,从而使水洪池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条路,成为济源市第一条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修建的道路,成为济源市“要想富先修路”的典范。
十年的功力与汗水、十年的艰辛与智慧、十年的心血与砥砺、十年的追梦与收获,水洪池人”十年修一路”的坚忍和执着,成为愚公移山精神在当代的生动写照,激励着全市人民奋力前行。
苗田才“一辈子、一条路、一生情”的事迹也被广为传诵,2017 年 8 月苗田才被咱济源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当代愚公”。
现如今,宽阔顺畅的盘山公路,让山村里的人都能走出大山。借助毗邻的九里沟景区、全国大学生写生基地以及在建的姬沟休闲度假山庄等,水洪池村大力发展旅游业,建设水洪池避暑度假山庄,前来旅游的人络绎不绝,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日子越过越红火。
示范区实现了胸痛救治单元全域覆盖,打通了胸痛救治“起跑一公里”和急救网络“最后一公里”,为区域内胸痛患者搭建起了一条高效、畅通的“生命绿色通道”。
2025-04-30连日来,王屋路升龙城段提升改造工程现场机器轰鸣,建设者们昼夜奋战,以“两班倒”作业模式抢抓工期。
2025-04-304月27日至29日,济源市万洋冶炼(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开展以“血脉相连传递温暖”为主题的无偿献血活动,以热血为纽带,以爱心为桥梁,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大爱精神。
2025-04-30截至2024年,济源市慈善总会累计发放助学善款600余万元,精准帮扶脱贫享受政策户、低保户、重残家庭等特殊群体学生3500余人次,用慈善力量筑牢教育公平底线。
2025-04-30为营造文明和谐、安全舒适、有序宜人的旅游环境,展现独特的城市魅力,我们发出如下倡议: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