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济源岁月 |电影放映员牛思全见证时代变迁

2019-08-06 16:25来源:济源网责任编辑:何岛

这是上世纪70年代摄影师拍摄的一张电影放映员在机房里修理电影放映机的照片。

  照片里的主人公牛思全回忆说,当时乡里挑选电影放映员,自己幸运地被选中了,1970年去参加的电影学习班,学习回来后就在亚桥乡拉着平车放电影,一下就放了十几年。这批学员也是市里最早的一批放映员。

  那时虽然乡里条件比较差,但牛思全年轻、不怕吃苦,就算下大雪也坚持放电影。牛思全是亚桥放映队的队长,骑着自行车到处跑片,有次因为天太黑,连车带人都摔进了沟里。但是群众等着看电影,他爬起来啥也不顾,赶紧把片子送到目的地。第二天一看,身上都肿了,但在那种情况下,放映队的人员是比较紧张的,一个队就两个人,缺一不可,牛思全就带伤继续去给老百姓放电影。

  那时候牛思全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把放映机擦擦,把片子倒倒,晚上继续放电影。当时播放得最多的影片就是《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南征北战》等8个样板戏,很受群众喜爱。每次放电影,老百姓早早就搬着小板凳等,尤其是去苗店、罡头等人多的村子,现场3000多人,黑压压一片。放映员往那里一站,就跟“电影明星”一样。每次到村里放电影,孩子们都会跑着、吆喝着“放电影小牛来了、放电影小牛来了……”到了1985年、1986年,电视逐渐走进百姓的生活,农村放映员也就慢慢不再放电影了。

  一个个有温度、有情怀的电影放映员用他们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见证着翻天覆地的时代变迁,在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中留下了丰繁又细微的历史记忆,在传播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传播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影作为人们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这“浪潮”里迅猛发展,观影环境、设备及观影理念和服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生活日渐富裕,电视机开始进入千家万户,加上KTV、舞厅、录像厅等越来越多的休闲娱乐方式开始普及,露天电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千禧年之后,我国电影的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纪元,电影院不再是单纯的播放影片的场所,从胶卷放映到数字放映,电影播放技术正随着时代发展突飞猛进。与此同时,人们的消费方式也完成了升级,电影院从露天广场发展成为豪华影院影城,同时点播影院、点播院线也日趋壮大,观众可随时随地挑选各类影片,观众选择更加个性化定制化。

  近几年,我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公益电影放映活动,比如电影到基层、演出送下乡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了农民朋友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让更多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济源人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渐多元化。老一辈电影放映员们在接受历史选择而退出的同时,也欣慰于观影的升级变迁。(济源网记者 李鹏鹏)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