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济源岁月 | 济源这位赤脚医生从医70余载

2019-08-04 16:05来源:济源网责任编辑:何岛

  1949年前,济源广大农村曾长期处于灾多疫多、缺医少药的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全县医疗卫生队伍及设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开始逐步发展。根据《济源县卫生志》记载,截止到1985年,全县卫生技术人员有3000多人,其中包含了国家、集体、私人和乡村医生。

1963年的邵原卫生院

1963年的王屋卫生院

1974年至1980年间的济源卫校

1982年的济源县中医院

  这些都是杨建书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从13岁开始,杨建书师从杨怀良和翟明义,随后在新乡地区中医专修班、河南省中医学院中医专修班学习。1963年毕业后,先后在邵原卫生院、王屋卫生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直到1982年2月,杨建书被调到中医院任中医主治医师,那时他是中医院第108位到岗的工作人员,所以杨建书戏虐地开玩笑称自己是中医院这座“梁山”的第108条“好汉”。

  从无证无学历的赤脚医生,到接受专业进修培训后成为我市首批中医主治医师。杨建书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医疗卫生事业。

  1964年,全县医疗机构先后组织148名医务人员,深入农村巡回,为社员治病,杨建书恰好被选中。

  那时候条件不好,没有车,路还不好走,杨建书就背着个药箱靠双脚在乡里的各个村间来回行医,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致力于为老百姓解除病痛,一圈下来几十里路少说也得走一个多月。

  在杨建书的记忆中,那时候老百姓看病最常见的情况就是看不起病、买不起药,“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就是当时农民看病就医的真实写照。

  精通中医的杨建书每次下乡巡诊,总是会随身带着自己的一套针,免费为百姓施针就诊。碰到一些必须吃药的病人,他也会尽可能为患者开一些便宜好用的中医药方。遇到家庭条件差、身患重疾险疾的村民,杨建书就自己贴钱给村民看病买药,有一个月杨建书的工资只发了7分钱。

  时间年复一年,医事桩桩件件,都见证着这位 “老资格”医生在这个岗位上的无私奉献。从医70余年,他把毕生心血全都奉献给了济源的医疗卫生事业,热忱服务,拯救了数以万计患者生命。

  现在,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从原来的“小病熬、大病跑,患了重病活不了”,到现在的“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乡、大病基本不出市”,较好地满足了城乡居民不同层次的医疗预防保健需求。

  医疗卫生资源也明显改善。与1978年相比,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由18所增加到34所、个体诊所由无到59所;医疗机构固定资产由348万元增加到13.07亿元,开放床位由652张增加到2369张,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由691人增加到2254人,医疗设备由原来的“血压表、听诊器、体温计”三大件,到现在拥有1.5T核磁、螺旋CT、直线加速器、DR拍片机、超声聚焦等价值成百上千万的大型医疗设备,卫生事业经费支出也由70.9万元增加到2465万元。目前,全市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3.25个、每千人拥有病床数3.48张。

  如今,早已退休的杨建书依然奋战在中医临床工作的第一线。而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医护人员加入到这个队伍中,为我市医疗卫生事业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济源网见习记者 张恒 图片来源:济源市卫计委)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