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济源岁月 | 济源第一个收音站,建成时间在……

2019-08-03 09:10来源:济源网责任编辑:何岛

济源建成的第一个广播“三化”乡(机房)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个声音,也许您无数次地听到过。这个伟大的历史瞬间,就是通过广播,传向全中国,传向全世界。

  那一天,这个如洪钟大吕般的声音也通过电波传到了济源。早在1949年的2月,太岳第二专署就给济源县配置了一台五灯电池电子管收音机,建起了全县第一个收音站。1949年10月1日,当这个声音传遍祖国大江南北时,我们的第一个收音站也转播了这个声音。这个刚刚走出冬天的小县城,血,在沸腾!衣衫尚且单薄的愚公儿女的心是暖洋洋的。

  而今天,小编要讲述的故事就和济源广播有关。

  图片的主人公叫做李军红,正在控制台前认真操作。机房里,局促的空间,简单的设备。

  这是咱济源建成的第一个广播“三化”乡(机房)。“三化”是机房设备正规化,信息传输专线化,喇叭安装标准化,当时广播的“三化”标志着济源的传播事业实现又一大突破。

  “那是1988年,我刚参加工作第三年,济源的广播就开始标准化了,还建了机房。这个机房是济源第一个建成的广播“三化”乡(机房)。确实挺激动,当时觉得条件很好、很先进。没想到啊,现在的媒体行业能发展成这样,真是日新月异。”虽已不再从事广播行业,但回忆起当时的点滴,李军红历历在目。

  是啊,谁也不曾想到,70年间,济源传播文化的渠道从家家户户的大喇叭到现在普及的电视、手机、电脑;从只有一台收音机的收音站,到成为一级机构的济源人民广播站,再到今天的济源人民广播电台、济源电视台、济源日报、济源晨报、济源网、济源融媒中心;从一种媒体到全媒体的传播,一代又一代的传播者们,几十年如一日,凭借手中的一支笔、一张纸、一个摄像机,从晨曦微露到灯火通明,从家长里短到市政要情,从拥堵的行车高峰到豪迈的飞天神州,用饱满的热情和质感的声音和文字,向世界描绘着大美玉川,讲述着愚公精神,演绎着精彩济源,传播着济源文化。

  70年间,济源传媒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同时也带动了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

  大型舞蹈《愚公魂》荣获全国群星奖金奖;现代豫剧《非常妈妈》荣获第三届中国豫剧节剧目奖;古典豫剧《愚公》获得河南省文华大奖展示了济源荣耀。

  2013年,济源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市称号;2014年,济源被确定为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市,为全省唯一;2015年,济源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为全省继郑州、洛阳之后的第三个城市;2017年,济源顺利通过了文化部对示范区创建工作的中期督导。

  济源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化品位、飞速发展的传媒行业以及越来越先进的传播方式,为高速发展的济源走向世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济源这座文化城市、魅力城市在世界的舞台上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吧。(济源网记者 原芳纯)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