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安天下、稳民生的战略产业。上半年,我市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以产业振兴为重点,对标先进、聚力发展,扎实推动现代农业持续转型升级,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14.21亿元。
结构优化展新貌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现代农业发展永恒的主题。上半年,我市坚持“稳粮扩经饲”工作思路,持续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粮食产业方面,我市种植优质专用小麦13万亩,占麦播总面积的42.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大豆4.11万亩,较去年增加1.48万亩;饲用玉米稳定在3万亩左右;花生稳定在1.2万亩左右。养殖业方面,我市牛、羊及家禽生产稳定增长,养殖效益普遍向好;黄河鲤鱼产量0.35万吨,大鲵养殖存量35万尾。特色扶贫产业方面,我市在西部山区重点发展蔬菜制种、高山蔬菜和烟草产业,种植面积分别达3.5万亩、2万亩和8000亩,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项支撑要素的加强。装备条件持续改善,我市26个植保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拥有各类植保防治机械566台,日作业能力4.2万亩。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我市继续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等省内外科研院所深化合作,实施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等项目,提高现代农业科技含量。发展资金难题得到有效破解,我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累计到位市外资金2.7亿元,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已到位8046万元。
绿色发展谱新篇
绿色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风向标。上半年,我市农业生产的绿色比重不断提高。
扎实推进蓝天保卫战和净土保卫战。我市在常态化开展秸秆禁烧工作的同时,启动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采集土壤、农产品、地下水样品共1614个,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等技术,化肥、农药使用量较上年同期实现了零增长。
扎实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我市争取项目,支持13条市级河流沿线500米范围内529个养殖小区(场、户)建设治污设施,目前全市135家规模养殖场设施配套率达97%、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1%;开展农田废旧地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工作,在蔬菜、蔬菜制种和烟草产业开展地膜回收试点。
强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市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风险抽检,对农业生产投入品、畜禽产品、兽药饲料生产经营环节及生猪屠宰环节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查处各类案件17起。
加强生态资源保护。我市大力开展黄河干流济源段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放流鲢鱼鳙鱼135万尾,全面实施黄河禁渔期制度,保护渔业资源。
产业融合奏强音
融合发展,是我市农业转型升级的特色。
开展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行动。其中,续建中沃饮料玉泉厂区3期扩建、伊利乳业生产线技改、优洋饮品扩建、种猪繁育基地暨高效农业、年屠宰300万只肉兔生产线等5个项目,新签约赛科星生态观光牧场项目,新洽谈伊利乳业二期、10万亩高山蔬菜现代化示范基地、伊赛肉牛养殖、天骄饲料厂、农产品物流园等5个项目。我市还争取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118万元,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7个农产品入选河南省农产品品牌。
稳步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上半年,我市63家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完成订单33.8万单,成交额3276万元,合伙人总收入98万元;380家益农信息社运营良好。
积极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我市依托农业产业和自然资源,举办第三届中国王屋山国际菜花节、第五届艾草文化节、养生嘉源桃花节、广稷农业桃花节、卫佛安西瓜节等节庆活动,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济源日报记者 史方方)
示范区实现了胸痛救治单元全域覆盖,打通了胸痛救治“起跑一公里”和急救网络“最后一公里”,为区域内胸痛患者搭建起了一条高效、畅通的“生命绿色通道”。
2025-04-30连日来,王屋路升龙城段提升改造工程现场机器轰鸣,建设者们昼夜奋战,以“两班倒”作业模式抢抓工期。
2025-04-304月27日至29日,济源市万洋冶炼(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开展以“血脉相连传递温暖”为主题的无偿献血活动,以热血为纽带,以爱心为桥梁,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大爱精神。
2025-04-30截至2024年,济源市慈善总会累计发放助学善款600余万元,精准帮扶脱贫享受政策户、低保户、重残家庭等特殊群体学生3500余人次,用慈善力量筑牢教育公平底线。
2025-04-30为营造文明和谐、安全舒适、有序宜人的旅游环境,展现独特的城市魅力,我们发出如下倡议: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