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50年代济源一中教工篮球队队员合影的照片,后排左起依次是:郭家鸿、聂乃荣、王敏珂。前排左起依次是:范本英、李继业、贺扶宁、李春华。
那是1956年9月初,在济源一中主持工作的副校长杨一玄提出让知名人士题写校名的设想,经共青团干部和少年队辅导员讨论,提议让著名文学家、时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的郭沫若先生来写。随后,学校责成由时任校团总支委员、少先大队总辅导员的范本英老师执笔,给郭老写信,并于9月30日寄出。由于去信原存件散失,经范本英老师回忆,信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郭沫若老爷爷:
您一定很忙吧?我们因一点小事又来相扰了。
你是大文豪大作家,我们青少年是很喜欢你的作品的。尤当学了您那《棠棣之花》剧作之后,格外亲切和欣赏。感谢我们这个古轵国之乡,出过您笔下这样一位正义凛然的大侠,这是济源人的骄傲。
我们济源就是古轵国旧地,我们学校距轵国故都——轵城也仅有几公里。聂政的墓地就在轵国城外不远的山丘上。虽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墓冢完好尚在,且周边树木葱茏,这充分说明了后人对正义者的崇敬和爱戴。我们也曾作过短足旅行凭吊,对这位舍生取义的侠士的精神无比敬仰。剧中所写的“通济桥”,亦在现今的济源城外。出于对您的作品的崇拜与欣赏,我们一致心愿想请您题写校名与胸章,以作纪念。这是我们在团、队活动中一致决议并请学校领导允准的事。我们也深信您是一贯关爱祖国青少年一代的好爷爷,相信您一定会满足我们这点小小要求的吧?
我们学校上级给的命名是“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敬祝您老人家心情愉快,健康长寿!
10月16日,才半个多月,学校就收到了郭老亲笔题写的校名。
收到信后,全体师生欢呼雀跃,奔走相告,随即照相冲洗,制成牌匾,悬挂在济渎庙的牌楼大门上方。
这一挂,就是63年。从1956年到2019年,63年的时间,这9个字始终激励着一中人勇往直前: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1979年,济源一中就有10人考上大学;1980年,68人;1986年,138人……而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济源一中一本上线1549人,11人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
岁月如歌!从1949年至今,70年的生长、发育,济源教育发展的种子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长成了改革发展的春华秋实。截至2019年,全市共有各类学校(含幼儿园)379所,其中高校2所,普通高中6所,职业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中心校16个,初中30所,小学118所(含22个教学点),特校1所,幼儿园204个。在校生达到了146725人!
我市教育保障水平全面攀升,率先在全省实现12年公办学校免学费,大幅度提高班主任津贴标准,“双千双扶”教育扶贫全国扬名;省级示范园8所,市级示范园30所,多所学校成为“河南教育名片”,社会实践教育走在全国前列……
这就是现代化的济源教育,这就是全国一流的济源教育,这就是人民满意的济源教育。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来之际,济源教育人用桃李芬芳的教育故事、硕果满枝的教育故事、春华秋实的教育故事,向世人郑重宣告:我爱你,教育!我爱你,中国!(济源网记者 原芳纯)
示范区实现了胸痛救治单元全域覆盖,打通了胸痛救治“起跑一公里”和急救网络“最后一公里”,为区域内胸痛患者搭建起了一条高效、畅通的“生命绿色通道”。
2025-04-30连日来,王屋路升龙城段提升改造工程现场机器轰鸣,建设者们昼夜奋战,以“两班倒”作业模式抢抓工期。
2025-04-304月27日至29日,济源市万洋冶炼(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开展以“血脉相连传递温暖”为主题的无偿献血活动,以热血为纽带,以爱心为桥梁,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大爱精神。
2025-04-30截至2024年,济源市慈善总会累计发放助学善款600余万元,精准帮扶脱贫享受政策户、低保户、重残家庭等特殊群体学生3500余人次,用慈善力量筑牢教育公平底线。
2025-04-30为营造文明和谐、安全舒适、有序宜人的旅游环境,展现独特的城市魅力,我们发出如下倡议: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