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资料图片)
“三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永远是时代发展的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先试点探路,再总结推广,我国农村改革在不断探索中稳健前行,成为推动“三农”发展的不竭动力。
济源,一个浑身充满改革基因的城市,先后承担了全国首批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全国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多项国家级、省级农村改革试点任务,通过持续创新、大胆实践,创造了一系列“济源经验”,打造了一个个“济源样本”,在全国农村改革中打开一片新天地。
农村“三变”,开启改革航程
有人说,农村改革就像农村地域一样广阔。此话绝不夸张。
作为全省全域城乡一体化试点市,济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伊始,便瞄准破除城乡二元发展体制障碍,解决农村集体资产出现的产权不清、归属不明,保护不严、流转不畅等问题。
面对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剪不断、理还乱”的农村改革,济源人展示了决心和信心,更拿出了勇气和智慧。
坚持高标准、高起点。2013年,市委、市政府出台《济源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指导意见》,提出“六权确权、两股两改两建”总思路,以“确权—赋权—活权”三步走的路径,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行全新探索。
清产核资“家底清”。济源按照成立组织、制定方案、清查核实、公示确认、镇级审核、账务处理、建立台账、纳入平台等步骤,圆满完成638个村组清产核资任务,切实维护了农民财产权益。全市清查资产总额43.65亿元,较改革之前增加5.79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19.21亿元,较之前增加5.43亿元。
身份确认“成员清”。济源按照“尊重历史看祖籍,兼顾现实看户籍,宜宽不宜严,标准看民意”的原则,重点对财政供养、上学参军、政策移民、妇女儿童等四类特殊人群的身份进行确认,共确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52万人。
股份合作“权益清”。济源在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的基础上,重点将集体经营性资产进行量化,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182个、经济合作社343个;探索将财政资金3800万元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进一步明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拥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权和收益分配权。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农村“三变”,为集体经济发展装上了“助推器”,为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加入了“催化剂”,让农村的致富之门越开越大。
创新发力,突破改革瓶颈
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用好改革“法宝”,济源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集体资产股份权能、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上进行了大胆探索,真正让农村改革从“档案”走上“地面”,让“死资源”变成“活资产”。
搭建交易平台,激活产权交易市场。济源建立市镇两级联动运作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出台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流转交易规则,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目前,全市累计组织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133宗4.6万亩。
探索抵押担保,激活资源资产要素。济源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股权抵押贷款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新模式,累计发放贷款2077万元,有效盘活了农村集体资产,激活了农村土地要素潜能。
创新金融服务,激活新型经营主体。济源积极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445家,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效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济源围绕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创新开展“四台一会”贷款、“政银担”融资贷款、农商行小额贷款等金融服务,累计向585家经营主体发放贷款7.85亿元。
开展登记赋码,激活农村集体经济。全市525个村(居)新成立的集体经济组织在农业部门领取了组织登记证书,通过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作用,全面增强集体经济发展能力。全市有集体经营性收入的村占88.6%,较2017年增长28%。5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
探索入股合作,激活民间资本。济源改革明晰了产权关系,充分调动了农民参与管理、投资的积极性,不少村(居)采用集体和成员入股合作的方式发展集体经济,充分撬动了民间闲散资金,有效解决了集体经济发展中融资难问题。
数字最具说服力,变化最具发言权。“五个激活”为农村改革装上了“新引擎”,济源农村在创新发展道路上一路高歌猛进。济源连续三年在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会议上作典型发言,改革经验通过《河南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改革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向全省、全国宣传推介,被评为“第一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典型单位”“中国改革年度十佳案例单位”。
动能释放,催生发展蝶变
改革春潮涌,百姓幸福长。
承担改革试验任务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也是农村发展的重大机遇。实打实、真刀真枪的改革举措,让济源的农村改革呈现出亮点纷呈、纵深推进的新格局,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广大农村因改革驶入发展“快车道”。
“三年改革,石头开花。”这是农村改革典型村承留镇花石村时下最火的一句话。通过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花石村在全省第一个以集体资产抵押向银行贷款。在90万元贷款的撬动下,该村发展滑雪场、水上乐园等项目,2018年底经营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82.7万元,与改革前2015年的24万元相比大幅增加。通过土地租金、入股分红、打工工资、集体分红,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111元。
王屋镇迎门村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将260亩耕地、6788.8亩山林入股市文旅集团,耕地每年每股分得红利700元、山林每年每股分得红利113元。该村还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宅基地资源,积极发展民俗旅游,翻新改造的闲置宅基地每晚住宿价格高达2000元。村民通过发展特色餐饮、传统手艺,吃上了“旅游饭”。
在改革的推动下,济源农村呈现了多种发展集体经济的类型。村集体在市区购买门面房,发展异地物业经济,称为“异地物业型”。通过自营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称为“现代农业发展型”。花石等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称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型”。迎门等村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称为“资源开发型”。与龙头企业携手,积极发展养殖、种植产业或入股企业分红,称为“村企共建型”。
集体经济百花齐放,富农大戏越唱越响。农村改革让山林、田地、农房、村产生出真金白银。201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50亿元,增长24.1%,居全省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44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1∶1。
改革为农业发展增添了新动能。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演绎着高附加值、强带动力的生动角色。全市85%的耕地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居全省8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首。2018年,全市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达77.57%。
改革,不仅富了经济,还美了环境、改变了生活。今日的济源农村,打造了青山绿水牌,唱响了美丽乡村戏。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交相辉映,近百个遍布山林平原的美丽乡村、“四美乡村”连片成景,“三清一改”“一荒变四园”成为自觉行动,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生态镇村、卫生镇村、文明镇村脱颖而出,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深化农村改革,是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广大愚公儿女将勇立时代潮头、保持昂扬锐气,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精神,在中原更加出彩中不断赓续农村改革壮丽篇章。
12月21日,上林县“强化打防控,提升安全感”扫黑除恶暨禁毒整治工作战果展示活动在该县人民会堂广场举行,1000余名群众参加活动。
2019-12-31 15:51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苏州工业园区法院紧紧围绕创建“无黑”城市的目标,迅速行动,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以“零容忍”的态度向黑恶势力亮剑。
2019-12-31 15:52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31日晚7时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
2019-12-31 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