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我市4名医生圆满完成392天的援非工作凯旋回国

2019-06-25 10:12:05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刘永芳

援非医生(左二、三、四、五) 图由受访者提供

阔别祖国392天后,王永红、原中发、韩丽、王志平4名医生重新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当他们走出飞机,听到身边不时传来的阵阵乡音,倍感亲切。

另一头,在新郑国际机场熙熙攘攘的接机人群中,有数10名手捧鲜花的人翘首以望。“我来接我的爸爸,他今天要从非洲回来。”22岁的王淼和妈妈刘秋霞专程从济源坐车赶到新郑国际机场,为的就是能第一时间见到亲人。

6月21日下午4点30分,4名医生推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结伴从通道走出。看见阔别许久的亲人与同事,他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王淼的爸爸是我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医生王永红。当天下午,他一眼就看到了人群中妻子与孩子。他忍住鼻头传来的阵阵酸意,立马加快脚步奔向妻子与孩子,紧紧抱住了他们。

有人身患疟疾带病上岗,有人一年诊断CT报告近8000份

援非期间,他们用爱与奉献和非洲人民风雨同舟

6月21日,天气还有一丝凉爽,对4名援非医生来说,在赞比亚生活1年多,对高温天气早已习惯,凉爽的天气还让他们有些不适应。

2018年5月28日,王永红、原中发、韩丽、王志平4名医生和洛阳、郑州等地的24名援非医生组建的中国第20批援赞比亚医疗队跨越千山万水,奔赴非洲内陆国家赞比亚进行援非工作。

赞比亚医疗基础薄弱,药品器械匮乏,严峻的现实条件无形中为医生们的工作开展带来了很大困难。

出发前,4名医生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但真正到达当地医院开展工作后,艰苦的条件还是让他们震惊。“不仅是当地群众,就连当地医生也对我们的到来充满期待。”王永红介绍。

王永红在赞比亚南方省利文斯顿中央医院支援。“初到此处,医院放射科的工作条件简陋到出乎意料,CT设备都是各个国家援助的,型号不统一,有新有旧。”王永红说,科室里的临床医生对比较复杂的CT报告把握的并不好,作为利文斯顿中央医院唯一一名具有执业证书的影像执业医师,这意味着他得一个人撑起整个科室。援非期间,他诊断CT报告8000余份,工作强度之大可想而知。

恩多拉是赞比亚中北部的一个城市,疟疾发病率非常高,原中发就在这里进行医疗支援。虽然他在就诊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制度,但还是染上了疟疾,发病期间身体会时而发冷,时而发热。在恩多拉治疗了12天,原中发的病情未见好转,反而有些加重。为了不耽误治疗,经医疗队、赞比亚大使馆及省卫生厅协调后,赶忙将他转移到了赞比亚的首都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他的身体刚恢复就立马投入到了一线工作中。“医院离不开人,既然咱到这儿了,就不能当逃兵。”原中发说。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适应了当地的工作节奏后,4名医生在工作之余会思考,究竟怎样才能做到“授渔”?

“这边的情况跟国内不一样,一定得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当地有限的资源和条件。”韩丽说,医疗援助不仅要“输血”,还要给当地“造血”。援非期间,为了提升当地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她在业余时间通过传、帮、带等多种形式,将自己行医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的教给科室里的医务人员。她在援非期间共麻醉603台,其中腰麻手术319台,全麻手术284台。先后为围产期儿童做手术4台,不满1个月的婴儿麻醉10台,术后随访成活率100%。

非洲大陆,天气炎热不必多说,对王志平来说,每一场手术就像是一场战斗。“不夸张地说,每次手术结束后,衣服都能拧出不少水。因为我近视,平时必须得戴眼镜,每一次手术,不停滴落的汗水都会将眼镜一次次打湿。除了自己咬牙坚持没啥好办法。”作为主动申请援非的一员,不管压力有多大,能够得到病人的认可,就是王志平最欣慰的事了。

援非期间,他们诊断CT报告近8000份,诊治患者3000余例,执行手术370余台次,带出11名当地实习学生和医生。他们通过精湛的医术,带动了当地外科医学技术水平的发展,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中赞友谊奖”“赞中医疗合作勋章”……对他们而言,一个个荣誉表彰的不仅是他们,更是对中国医生的认可!

最难熬的不是生活的艰辛,而是思乡之情

百日援非,感谢家人支持

身处异国他乡,语言、饮食、生活习惯各不相同,援非至今,其中艰辛无数。“生活、工作上的苦难都能克服,却怎么也克服不了对家人的思念。”王永红说,“与家人通话对我们来说是件特别难的事儿,一次成功的通话需要‘天时地利与人和’。”赞比亚位于东二区,与中国有6个小时的时差,这意味着他们与家人联系需要固定的时间。

“当地的信号比不上国内,与家人通话时,信号时有时无。”韩丽说,虽然信号不好,但他们依然会定期抽出时间与家人通话、视频,为的就是给家人报声平安。援非期间,韩丽的母亲因病住院。得知这一消息后,远在非洲的她恨不得能长出一双翅膀飞到母亲身边,尽到一个做女儿的义务,可却无能为力。“家人让我安心工作,说援非任务才是首位,家里的事儿有他们操心。”韩丽说。

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到了赞比亚,4名医生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感受。2019年春节,他们没有回家过年,而是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与来自洛阳、郑州等地的24名援非医生吃团圆饭、看春晚,庆祝新年到来。

这是原中发第一次在非洲过年。这一天,他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更加强烈。他通过模糊不清的画面,断断续续的信号,向家人道了声新年快乐,以此来缓解思念之情。

6月21日,他们结束392天的援非工作返回阔别许久的家乡。为了能让他们与家人更好的团聚,医院特地给他们放了个假,“我们领导说,回来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陪家人。”

4名医生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可在援非期间,他们的爱人承担起了照顾老人、孩子的重担。也正是“贤内助”们“舍小家为大家”的支持,让4名医生在异国他乡工作起来更加踏实、更有动力。

392天的援非工作,对4名医生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仅是对医术的锻炼,更是对我们内心的历练,作为医生就要敢于去世界任何需要我们的地方。”王志平说。(济源晨报记者 王峰)

(原标题:我市4名医生圆满完成392天的援非工作凯旋回国 “作为医生就要敢于去世界任何需要我们的地方” 载誉而归,搭建中非人民的友谊之桥)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