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愚公移山精神在济源”特别报道之四 愚公“易”山起绿城

2019-06-18 09:40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学慧

峰峦叠翠的王屋山 苗慧玲 摄

初夏,愚公故里,绿色海洋。

王屋山愚公移山群雕东南的山坡上,半个世纪树龄的柏树身姿挺拔,山风吹过,林涛阵阵,鸟鸣婉转。

登高北望,层峦叠翠。当年河曲智叟的嘲笑,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而北山愚公的浩然之志,在一代又一代新愚公的接力中生生不息——

在“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山下,筑起1000余平方公里的绿色长城。

这是中原经济区南太行、沿黄生态屏障;

这是愚公儿女生于斯长于斯的绿色家园;

这是济源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亮眼注脚。

太行之南、黄河之北,林木葱茏的山峦,绵延起伏的绿色,成为愚公家乡唯美的画屏。

“易”荒芜之山——

以生态保护担当,在南太行、沿黄筑起绿色长城

今年3月,依偎在黄河北岸的大峪镇万山吐翠,春花烂漫。槐姻村40岁的陈毛旦,终于和心仪的女子喜结良缘。

从毛头小伙儿到结婚,毛旦领回家相亲的女孩不少,可人家一看光秃秃的山岭、贫瘠的土地,一个个找借口告吹。

毛旦的婚事,从一个侧面映射出家乡的生态之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王屋山区土地荒漠化严重,农民在为分到田地而高兴的同时,也为水土不断流失的荒山秃岭发愁。

槐姻村的李太平回忆说,每到过年前,不少人跑几十里山路到王屋山砍柴,担回来烧火蒸馍、烙馍。在当时的王屋山区,群众没钱买盐,上山砍些木材,下来就能变现。

滥砍滥伐,造成山区水土流失严重。“一下大雨,河水裹着泥沙,能把上游的一些树木、庄稼、牲口冲下来……”从小在大峪长大的李中央说。

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济源50余条河流汇聚黄河,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市总面积近八成,年均流失水土433吨。

再不能让水土肆意流失,一定要保护好母亲河!

一场持久、深入的消灭荒山、雨季造林行动,在愚公家乡轰轰烈烈展开。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晚上天快黑才收工。自带干粮,自备水。”曾任大峪镇人大主席的李海印回忆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下雨就是“植树令”,秋天种完小麦,群众不出去打工,就等着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而当时的济源山区,庄稼靠天收,栽树靠天活。树栽不活,再栽一批,连栽六七茬,才见荒山染绿。

10万亩、30万亩、50万亩……凭着一股子韧劲儿,凭着不服输的拼劲儿,愚公儿女造出了60余万亩人工林。

条件好的荒山荒地全面绿化,剩下的是砂岩碎砾为主的困难地。

2008年,两边尽是石头山的石寺路成为困难地造林的“试验田”,可千辛万苦栽的树,成活率却不到20%。

“石头上能长树?”群众很疑惑。

困难地再困难,而“山不加增”,何苦山不绿,何愁树不活?

打破传统造林思维,发明“鱼鳞坑”,创造“五步造林法”,制定“困难地”造林技术规程。从南山,到孔山,到万羊山……10多万亩不毛之地上,长出点点新绿,如今已是树丰林茂。

截至目前,济源人工林面积超过7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52.4%,森林覆盖率达45.06%。

连绵起伏的林海,像威武的绿色卫队,守护着小浪底水库的生态安全。黄河主河道济源段的水质常年定性评价均为“优”,南山森林公园入选首批“中国森林氧吧”。

“易”观念之山——

以为民造福担当,让绿色理念融入城市生产生活

王屋镇林山村的王社,和同样住在林区的村民们,多年坚持履行一个重要职责——义务护林。

40年前,村民日子紧巴,靠山吃山,靠林吃林。1998年那场让所有中国人难忘的特大洪水,给村民们上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生态课”。

破坏生态,水土流失,遭罪的是老百姓自己。林山人放下砍伐树木的斧头、大锯,成为森林的守护者。

每到冬季防火期,林区人人都是“护林员”“防火员”。群众用行动践行着对大自然的呵护。

从砍伐到护林,这是愚公儿女发展观念之变的缩影。

如何让更多生态文明理念践行到发展中,融入百姓生产生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也是引导群众树牢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教科书”。

市委、市政府坚持对生态保护做加法,对环境污染做减法,致力于还城市以宁静和谐美丽,还群众以优质生态产品。

怎么个加法?

今年春天,北海街道水蓝湾小区的李艳没少往牡丹园跑,争奇斗艳的牡丹、富有创意的园林,让她对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更加爱恋。去年以来,济源对中心城区59处空闲土地进行生态修复,新增7100亩绿地游园。

而在郊区及农村,济源全面加快“一荒变四园”建设,去年有680余处撂荒地变成了果园、菜园、游园、花园。眼看着一片片荒地变游园,五龙口镇休昌村的贾小映感慨道:“现在是家在园中、人在景中。”

城区公交车全年免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农村厕所无害化改造……实打实的惠民举措,让绿色生活理念入脑入心。

怎么个减法?

济源工业经济走过半个多世纪,在支撑城市经济总量攀升的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之痛。从2016年到现在,济源先后整治取缔858家“散乱污”企业。

为让清洁能源惠及更多群众,济源2017年冬季开始推行“双替代”,鼓励以电、天然气替代煤,累计新增36461户群众用上清洁能源,城区“双替代”供暖比例超过95%。

为实现城乡污染防治全覆盖,济源发展540多名环境网格化监督员,发现问题随时上报解决,构筑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环境污染监督和环境保护宣传的大网格。

易“观念之山”,在济源倒逼出一场更加彻底的绿色发展转型战役。

“易”发展之山——

以高质量发展担当,让绿水青山释放“生态红利”

5月18日,王屋镇愚公村的贾海燕忙得不可开交,张罗着把160余名自驾游客就近分流到4户“农家乐”。

愚公村地处王屋山景区腹地,又是前往黄河三峡、小沟背等景区的必经之地,现在有70户“农家乐”,户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

今年“五一”,村里又有9户25人投身新开放的王屋老街。村民乔大伟光卖王屋“官帽馍”——不翻儿,平均一天就净赚2000元。

其实愚公村人心里跟明镜似的,在家门口就能赚钱,托的是生态旅游的福。王屋山98%以上的森林覆盖率,是村民的“绿宝石”。

愚公村所在的王屋山生态旅游功能区,和小浪底北岸生态经济功能区同属济源生态涵养区,侧重于绿色发展、生态保护,区域内招商引资过来的工业项目,全部跨区域落户在虎岭转型功能区、玉川循环经济功能区。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棋局中,济源以绿色生态为底色,推进工业强市和旅游富民齐头并进,成为加快城市发展转型,提升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品质的重中之重。

工业从粗放型向绿色智能化转型。济源强力推进工业智能化、绿色化、企业技术改造,去年“三大改造”投入占全市工业投资的47.5%。

旅游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升级。济源养生游、文化游、民俗游等融入全域旅游,去年接待游客1350万人次,实现收入66亿元。

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济源推进城乡发展“一盘棋”布局,推进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致力打造乡村振兴“济源样板”。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吸引不少客商抛来“橄榄枝”,中国白银城、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成“吸金”热点。今年1至4月份,济源累计利用省外资金77.5亿元。

“生态红利”还有效促进城镇就业。去年,济源新增就业1.5万余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337人。

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济源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61.19亿元、1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8%、28.9%,增速均居全省第一位。

绿色发展这张清新的名片,让济源赢的是大账,是长远账。

6月1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之前,生活在济源太行山区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亮相《秘境之眼》栏目。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对济源最好的馈赠。

要问这方绿水青山还带给了济源什么?去看那城市公园中悠闲踱步的鸟儿,去看城乡群众乐享绿色生活的欢颜,去看在济客商遇见秀美济源的惊喜。(济源日报记者 苗慧玲)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