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愚公移山精神在济源”特别报道之一:愚公移山有新篇

2019-06-06 09:11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学慧

“河南万名少年儿童共舞同贺祖国70 华诞”济源站活动在王屋山群雕广场前举行(资料图)。济源日报记者 李浩 摄

编者按

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河南省“三大精神”之一,是济源闪亮的精神名片。新中国成立70年来,愚公移山精神激励愚公儿女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绘就一幅幅战天斗地的生动画卷,奏响一曲曲拼搏进取的壮美凯歌。

在第三个“愚公移山精神纪念日”到来之际,本报推出“愚公移山精神在济源”特别报道,旨在进一步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为建设新时代又富又美济源、在中原更加出彩进程中出重彩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

愚公移山的故事发源于济源,这里三面被大山环抱。

在大山深处,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水洪池,位置偏僻,信息闭塞。但是凭着愚公移山精神,老党支部书记苗田才带领全村男女老少,用了10年时间,硬是用双手在崖壁上凿出一条“天路”。从此,山里山外互联互通,“世外桃源”水洪池进入更多人的视线。

面山而居、交通阻隔、偏处一隅、发展受限的水洪池,正是济源的缩影。正是这样的环境,铸就了济源人迎难而上、敢想敢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和气魄。

新时代、新理念、新发展。济源人把愚公移山精神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中,打开山门,外引内联,开放合作,在河南乃至全国的版图内,拓展更大发展空间,向着加快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新时代又富又美济源的目标迈进。

不忘初心的城市底色

“这就是传说中愚公移山的地方!”

6月3日,在位于王屋山脚下的愚公移山红色教育基地,杜军主任指着眼前平坦的道路告诉记者。极目远眺,王屋、太行二山,层层叠叠,连绵不绝。大山巍巍,似在诉说当年愚公移山的动人一幕。

杜军告诉记者,在愚公移山红色教育基地,就有愚公移山体验区。学员们穿上古时衣服,扛起镐头和铁锹,推上小推车,叩石垦壤。“仿佛穿越到远古,与愚公一起移山,感受那种艰辛和坚强,身上是满满的正能量。”来自郑州的一名学员说道。他们已是基地接待的第1000批学员。

起初愚公移山并不是要做成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贵在锲而不舍、善作善成。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愚公移山精神在济源有着更多更生动的诠释。

20世纪50年代,由于饱受蟒河肆虐之苦,济源数万人民自备干粮,用镢头、铁锹和箩筐一点点驯服蟒河,一度成为全国和友好国家学习的榜样。

20世纪60年代,济源人民在一没专家、二没材料、三没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凭着“头可断,血可流,引不出沁水不罢休”的韧劲,硬是在崇山峻岭间开凿出“人工天河”——引沁济蟒渠!为纪念那段历史,后人曾把引沁济蟒渠改为愚公渠。

20世纪70年代,济源人民吹响“向高山水利化进军”的集结号,历经7年苦战,王屋山、鳌背山、天坛山三大水库矗立于深山峡谷之间。

进入21世纪,济源人民用8年时间,相继修建王屋山、布袋沟、天坛山、大峪东山等供水工程,解决了14万山区人民的饮水难题。

2008年以来,济源人民集中智慧,精益求精,在多石少土、寸草难生的南太行山上,“扎针绣花”,石上种树,造林10多万亩,让荒山变成了林海。

从昨天走到今天,从传说走进现实,从济源走向世界。愚公移山精神凝结成了济源城市精神,成为城市的奋斗底色。

再美的故事也会成为昨天,唯有不忘初心方能永远照亮未来。

从2017年开始,济源将每年6月11日设立为“愚公移山精神纪念日”。走进济源,愚公移山城标、愚公移山群雕和愚公路、愚公村、愚公剧场等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印记随处可见。愚公移山干部学院、愚公移山精神纪念馆等更成为传播愚公移山精神的主阵地。

愚公移山精神成为济源一张多姿多彩的城市名片。

率先发展的创业底气

愚公移山的故事之所以发生在济源,缘自济源独特的地理环境。这也造就了济源先行先试、敢想敢干的胆识和气魄。

济源地域小、资源少,危机感、使命感、紧迫感始终与之相伴。这也倒逼济源必须躬身探索、拥抱发展。

于是,济源在工业经济发展上创造出“济源速度”“济源现象”“济源品质”,并立足打造绿色产业,着眼高质量发展,发挥集聚效应,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当下建设如火如荼的中国白银城就是最好例证。

项目吸引着来自国内外业界的目光,因为这里拥有全国最大的白银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白银生产企业。去年全市生产白银3600吨。

经过短短1个多月的引联,已有9家企业进驻中国白银城。

与白银城项目同样炙手可热的还有优美的城市环境。

近年,济源的知名度、美誉度一路攀升,朋友圈越来越大。

济源率先在全省启动“最多跑一次”改革,率先在全省启动“企业服务110”系统,率先在全省启动“两不接触”服务,成功搭建网上行政审批中介超市……

濮阳客商赵冠策在济源为公司办理全部手续,只用了两个多小时。

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富士康、重庆力帆、中国兵装等外来企业竞相入驻。

济源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外向型经济稳中有进。济源海关正在加快建设。

这无不得益于愚公后人们敢想敢干、干事创业的精神。

“当代愚公”侯三元瞄准蔬菜制种产业,一干就是45年,将小种子做成大产业,带领全市4000多户农民走上致富路,把济源种子推广到全球。济源成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

正是有侯三元这样的“当代愚公”前赴后继,济源率先发展的创业成就才令人刮目相看。

——率先在全省实现村村通硬化路、镇镇通高速公路、村村通自来水,摘取20项国字号城市桂冠。

——率先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荣获首批全国脱贫攻坚优秀城市。

——率先在全省实施城区公交车全年免费。

——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市,形成了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城市新格局。

统计显示,今年1至3月份,济源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经济指标的比重均居全省第一。

山还是那样的险峻,但是不畏难险走出大山的愚公后人们,正描绘出让中原更加出彩济源出重彩的时代画卷。

代代传承的使命担当

时代的接力棒传到今天,济源始终澎湃着青春活力。济源影响力与日俱增,一代又一代愚公后人依然奋斗在追梦路上。

苗生平记得跟着父亲去修路,搬碎石,那时候他才十几岁。如今46岁的他,接过父亲的接力棒,修筑拓宽水洪池发展之道。

“路宽了,坡缓了,弯少了,外面来的人更多了!”苗生平说,原来村里人走不出去,现在走出去的人却又不想回来。

为什么?

“因为群众穷怕了!难怕了!”苗生平感觉任重而道远。

“如何把水洪池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更多人走进这片‘世外桃源’,正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新使命。”

开放的思路一旦打开,路子就会越走越宽广村。

今年3月,市政府与民安集团签署水洪池旅游综合开发框架协议,水洪池这片美丽的“天池”风光即将精彩呈现。

王屋山下愚公村,今天依然流传着愚公的美丽传说。

愚公村老支书李清海回忆,20世纪60年代,每逢毛主席七大闭幕词《愚公移山》发表纪念日,人们便会在王屋山下集会3天。

如今愚公村依托王屋山景区,在旅游道路上快马加鞭。愚公后人打开山门,迎接八方来客。

“农家乐”成为该村旅游经济的最大增长点。五一期间,入住游客天天爆满,村民当下正为端午节假期做着准备。

愚公移山精神从远古走来,一代又一代后人不断为其注入新的内涵。

“进入新时代,济源更要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市委书记张战伟说。

市长石迎军说,济源发展空间资源有限,必须优化存量,要在更加深入的交流合作中拓展发展空间,我们已为创业者搭建更好的事业平台。

济源正大步走出去,搭上时代快车,走到时代前列。

“6·11”愚公移山精神纪念日将至,愚公移山精神纪念馆讲解员刘玉娇,忙并快乐着,每天都要接待四五十个参观团。

刘玉娇把弘扬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作为毕业设计,历时1个多月,拍摄引沁济蟒渠。

“只有身临其境,你才能深刻体会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刘玉娇表示,自己有责任宣传和传承好愚公移山精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