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这里是我最想念的地方”

2019-06-03 11:45:49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李鹏鹏

“这里是我最想念的地方” - 济源网数字报

走进南山,一阵微风吹过,新鲜的空气扑鼻而来,顿时让人精神抖擞起来。是谁做了这片土地的绿肺?是大沟河林场(合并后属南山林场)。

“正是有了几代人的付出,才有了这片林海,才有了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5月30日、31日,阔别济源46载的侯安宁,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发出这样的感慨。

在大沟河林场的发展历史上,有一群人的功劳不能不提,那就是知青。1963年,大沟河林场成立,全国各地的200余名知青奔赴林场,成为绿色传奇的缔造者。侯安宁就是其中一位。

当年,全国都在学习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典型邢燕子和董加耕。年仅19岁的侯安宁也萌发了响应党的号召下乡锻炼的念头。于是,她毅然报名来到大沟河林场,植树造林。

“刚到林场时是冬天,大家都傻眼了,满目都是荒山秃岭、乱石野草。”当年周边环境的恶劣,侯安宁记忆犹新。

林场的居住条件更是不容乐观,原本只有六七十人,一下子增加了200多人,显得拥挤不堪。由于持续干旱,林场吃水也很困难,一天要十几个人到二三里外的深沟担水。每天洗涮用水都有限制,更别说洗澡了。

女知青跟男知青一样,每天都要挑起扁担、拿上铁锨等上山挖坑栽树。这里的山虽然不高,但土层坚硬,每天的任务很繁重:挖70个育林坑,栽150棵树。刚开始,没人能完成这样的任务。

技术员赵永泉的要求很严格。挖坑栽树不符合标准都要返工,直到验收合格为止。

在山上挖坑栽树,往苗圃地运粪,去山下挑粮食……很多知青从城里来,从没有干过这么重的活,肩膀被压肿了,手上、脚底板起满了血泡。有的人实在干不动了,就坐在山坡上哭。

那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知青们发誓要改变大沟河林场没有林的窘况。侯安宁至今还记得自己在决心书里写下的誓言:下定决心好好干,白发苍苍不下山。

渐渐地,女知青干活快赶得上男知青,男知青也敢和老工人比试高低。大家互相较着劲比赛谁把活干得又好又快。

后来,由于普通话说得好,侯安宁在林场结婚后不久就被调离。虽然只在林场工作两年多时间,但林场一直是她最想念的地方。

看到今天的南山林场拥有林地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7.8%;看到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今天的国家级重点公益林保护区,更是全国首批37家“中国森林氧吧”之一;看到昔日雨水一冲就容易毁掉的育林坑,变成石块垒砌的“鱼鳞坑”,侯安宁满足地笑了。

离别时,侯安宁一直盯着车窗外,想把南山的美景留在心底。(济源日报记者 任浩浩 通讯员 卢光)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