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我市将出台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

2019-05-29 10:04:24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学慧

整齐摆放的分类垃圾桶

“一个苹果核的自然降解需要2周,羊毛衣物需要5年,易拉罐需要200年,塑料制品需要2000年,玻璃瓶需要2000000年!”日前,综艺节目《奔跑吧》首期节目中,一连串惊人的数字给不少市民上了一课。几位成员通过一个个挑战,积极倡导垃圾分类,助力环保公益,最后为杭州市18000多名环卫工人争取到高达9亿保额的保险。

“你不懂垃圾分类就不懂时尚。”无独有偶,新一季的《极限挑战》首期节目同样把目光聚焦在垃圾分类上,并且选择上海为首站。据悉,上海将于7月1日正式实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这意味着垃圾分类将正式纳入法治框架,不按规定投放的行为将面临惩处。

在两档节目的聚焦下,垃圾分类引发了不少市民关注。那么,目前我市的垃圾分类情况如何?我市是如何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对此,济源晨报记者进行了走访。

面对分类垃圾桶

多数市民不知该如何分类

“吃完了把塑料袋扔到垃圾桶里。”昨日,在喜洋洋小区门口,一名市民对自己的孩子说。只见孩子拿着塑料袋朝垃圾桶的方向跑去,随意将袋子扔进一个垃圾桶,而这个垃圾桶上贴着“有害垃圾”4个字。济源晨报记者注意到,这条街上设置有不少垃圾分类收集站,每个站点放置有蓝色、绿色、红色3种颜色的垃圾桶。虽然不少市民自觉将垃圾扔进垃圾桶,但极少有人留意垃圾桶上面的字样。在沁园路、黄河大道等路段,济源晨报记者看到,虽然没有垃圾分类收集站,但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垃圾桶在道路两侧随处可见。仅有两种分类,却很少有人将垃圾分类投放,垃圾桶内常堆积着各类垃圾。

那么公共场所垃圾分类情况如何?在文化城大厅,传统的绿色大垃圾桶被黑色、蓝色、绿色、红色4种颜色的垃圾桶替代。这些垃圾桶上方还明确标出了哪类垃圾该扔进哪个垃圾桶。“我这个该扔进哪个垃圾桶啊。”走访期间,两名市民对照介绍,仔细查看自己的果核该扔进哪个垃圾桶。“知道垃圾分类这个概念,但是真分不清楚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什么是不可回收垃圾。”两名市民略显无奈地告诉济源晨报记者。

用过的纸巾是否可以回收?枯萎的鲜花属于哪类垃圾?外卖塑料餐盒属于厨余垃圾还是其它垃圾?面对这些问题,很多市民表示并不清楚。随着各类宣传,垃圾分类对很多市民来说早已不再陌生。实际上,日常生活中不少垃圾分类点形同虚设,一些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内垃圾并未分类,分类垃圾桶甚至不知去向,而我市设置的多处垃圾分类收集站也同样存在类似问题。

去年底市直机关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回收

我市将出台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

据悉,目前我市市区常住人口约40万人,每天产生530吨左右垃圾。换算下来,每人每天产生的垃圾量约1.325公斤。垃圾问题日渐突出,为提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我市先后启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二期扩建项目以及首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与此同时,增强市民垃圾分类意识,从而提升垃圾回收利用率,减轻垃圾对环境造成的负担也势在必行。

对于我市垃圾分类的情况,济源晨报记者从市环境卫生管理处了解到,2018年底,按照《关于推进济源市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济事管〔2017〕184号)文件规定,我市在市直机关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回收,在各办公室和公共区域按照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配置分类垃圾桶,引导干部职工形成主动分类、自觉投放的良好习惯。目前,我市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已有100余家。此外,在河苑街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站,将济水苑小区、喜洋洋小区、御景尚都小区作为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先行先试。

“下一步,将出台《济源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并建设垃圾分类的运输、回收、处理等相关链条,从而建立完善的分类体系。”从市环境卫生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引导全民参与垃圾分类,提高全市垃圾分类的意识。

推动垃圾分类处置

让垃圾“变废为宝”

2017年,我市成为全国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市,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资源化利用,推动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使农村生活垃圾从“无处安放”到“变废为宝”。

2018年,我市将思礼镇和承留镇定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镇。思礼镇建设了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置中心,并在牛湾新村、三河村、涧南庄村开始试点运行,实行垃圾分类,探索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模式。村民们将生产生活垃圾分为有机垃圾和无机垃圾进行投放。有机垃圾送至垃圾资源化处置中心,将制成农用有机肥,并无偿供农户用于园林苗圃的施肥。无机垃圾送至垃圾资源化处置中心后将加工成陶瓷灰,而陶瓷灰可作为建筑原料添加剂,用于建筑领域。从而实现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运行成熟后,这种模式将在全市进行推广。

当垃圾分类成为一种习惯,就会在无意中挽回一些即将流失的资源。显而易见,目前我们需要对这些“放错位置的资源”重新“安放”。真正提高市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并从自身做起践行垃圾分类,从而让这些“放错位置的资源”得到再次利用,以此减少对环境影响与伤害。(济源晨报记者 董慧敏 文/图)

(原标题:丢错位置是垃圾 放对位置是资源 

我市将出台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

让垃圾分类成为城市新时尚)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