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产业兴旺农业强 增收致富农民乐

2019-05-21 11:23:04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刘永芳

蘑菇大棚里多样实验菌类

王青松与村民共话发展

初夏时节,济源大地处处焕发着蓬勃生机,小麦齐刷刷冒着头,迎着阳光装扮着玉川大地;水果采摘园内,瓜果飘香挂满枝头;蔬菜生产基地里,新鲜优质的蔬菜装箱待发;肥沃的菇床上,“白白胖胖”的蘑菇长势喜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强产业,才能稳增收。连日来,济源晨报记者走访我市不少行政村发现,一个好产业带动一个村子发展,甚至带动一方百姓稳定增收的例子不在少数。依托着优秀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农民更有奔头,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抓住产业兴旺“金钥匙”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总要求明确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排在首位的“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

“欲致其高,必丰其基。”产业是农村发展的根基,推动乡村振兴就要夯实产业这个根基。否则,离开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就成为空中楼阁。如何强基固本?河南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以“四优四化”为核心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产业融合方式,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振兴,农民增收。

按照这一要求,我市开出了这样的“药方”:不断加快农业功能区划分,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持续壮大农业产业化集群辐射带动能力,提升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质量,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强化农技推广和成果转化,开展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提升农产品品质,打造农产品品牌,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职业经理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对乡村振兴来讲,发展产业就是这个支点。如今,优秀农业产业在济源遍地开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蓝图正在铺就,玉川大地奏起乡村振兴的新乐章。

桑葚变身“摇钱树”

“一到周末,很多市民从市区赶来,村路两旁停满了车,大家纷纷来采桑葚。一年下来,每亩地能赚5000多块钱。”5月17日,梨林镇薛庄村青松采摘园里,园主王青松的脸上抑制不住丰收的喜悦。

进入薛庄村,越过绿油油的麦田后,20余亩采摘园映入眼帘,一眼望去,只见园内桑树挂果成熟。田间的桑叶乌油成荫,风一吹,绿浪翻滚,桑树的枝叶间结满了一串串桑葚。成熟的桑葚闪出紫色的光泽,汁水饱满,娇艳欲滴,轻轻摘下拿捏,片刻就能挤出香甜的果浆,碧绿的枝叶间挂满桑葚,香气飘来,醉人心脾。

人们挎着篮子一边采摘一边闲聊,还时不时将一粒粒桑葚塞入口中。市民冯女士说:“我是第一次来这里,听说这里的桑葚很好吃,就带着小孩儿过来体验一下,觉得这里的桑葚味道确实很不错,自己动手采摘也比较有乐趣。”

王青松坦言,2015年,他在外工作时意外发现桑葚也可以当水果卖,且在济源比较稀罕。多方考察后,他回到济源开始种植水果型桑葚。一年后,桑葚成熟上市,收益不错。王青松告诉济源晨报记者,自从他开始种植水果桑葚以来,20多亩地每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还带动亲戚和周边农户一起种植致富。

尝到甜头的王青松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并开始尝试种植樱桃、杏、李子等新。“目前,我市采摘园种植水果类型单一,难以吸引客户。我打算不断丰富采摘园水果种类,拉长采摘期,吸引更多游客前来。”王青松表示,他计划打造一个“四季果园”。

“桑葚既可当水果食用又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且采摘期只有1个月,因此,上市往往供不应求。”王青松说,最近,他每天都会摘几十公斤桑葚去市区售卖,1公斤装的桑葚每盒价格40元,依旧很快售罄。王青松说,桑葚采摘期短、不宜保存远销。他告诉济源晨报记者,下一步决定把桑叶做成茶叶,常喝桑叶茶,可以减肥、美容、降血糖,特别受女性喜爱。现在,王青松正在考虑桑葚深加工项目,形成一条桑葚产业链,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

如今,小小的桑葚已成为王青松心中真正的“摇钱树”。

光伏大棚里开出“致富伞”

一早就钻进太阳能光伏板下的食用菌大棚里摘蘑菇的范庄村村民李军波满头大汗,眼前一个个食用菌包上面长出来的蘑菇煞是喜人。不一会儿,摘下来的蘑菇就装满了一整筐。

“这个光伏大棚投资165.5万元,其中财政扶持资金162万元,我们村自筹资金3.5万元,于2017年12月竣工。”李军波笑着说,“你看,现在光伏发电并网,日发电量350度,我们村集体每月可以收入1万块钱呢!”

这时,范庄村村委会主任张胜利也来到园区。“这个光伏大棚是建起来了,可是你们怎么判定种蘑菇就一定可以挣钱呢?”济源晨报记者问。“最初,我们准备集体投资养娃娃鱼,但成本太高,要投资200万元,对村里来说可不是小数目。”张胜利称,后来,村民集体决定种木耳,因为种木耳成本低,见利快。“谁知,种木耳技术要求较高,产量较低。经过考察,我们发现周边村镇种植蘑菇较多,而且该项目也很有市场,对技术要求低。于是,2018年8月底,我们购买了5万个菌袋种蘑菇。”张胜利介绍。

蘑菇长得好,大家干劲儿足。“村委会成员每天轮流到市场考察,分析市场行情,并推销范庄村的蘑菇。”张胜利说,半年前,蘑菇大棚才刚投入使用,而现在大棚里种的蘑菇已全面推向市场,并远销郑州、洛阳等地。

“为了保证蘑菇的口感和营养,也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喜好,我们一般不会让蘑菇长太大。采下来的蘑菇,还要再分拣一遍才能装筐。平时,一筐能装10斤蘑菇,高峰期时12个大棚一天能出200多筐!”张胜利给济源晨报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目前蘑菇3元一斤的市场价,一天就能有近万元收入。

这时,村民张冬英说:“集体经济就是好啊!种蘑菇每天都有产出。冬天,光伏大棚还能保证蘑菇需要的温度。我在这里负责喷水、采蘑菇、运输,每天还能挣50块钱呢!”

下一步,范庄村还将根据市场需求,种植灵芝、猴头菇、羊肚菌等珍贵菌种。“将来,我们村集体挣来的钱,50%用于扩大再生产,30%用于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其余20%用于分红。”张胜利说,如今的范庄村集体经济发展火热,村民也热情高涨。(济源晨报记者 王兴辉)

(原标题:产业兴旺农业强 增收致富农民乐 玉川大地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