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兴华:汗洒田垄无怨悔
关注济源手机网
济源网讯(济源日报记者 张佩佩)“草莓出现这种情况,是遭遇红蜘蛛病害了,要及时防控。”“这些坏掉的秧和草莓,要彻底处理掉,以防病毒蔓延和传播。”4月26日一大早,记者见到赵兴华时,他正在轵城镇金河村一个草莓棚里,为种植户讲解病虫害防治技术。谈及技术指导与产业发展情况,种植户纷纷为赵兴华竖起大拇指。顺丰家庭农场负责人李涛告诉记者,他种植草莓6年了,老赵的技术支持促使他不断扩大种植规模,这些年种植面积从1亩发展到10亩,收益也从1万元增加到16万元。
赵兴华是高级农艺师,市农牧局园艺工作站站长。1992年9月从山西农业大学园艺系毕业后,他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认真履行农技人员职责,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户解决技术难题。
多年来,赵兴华辛勤工作,大胆创新,为济源园艺事业、高山蔬菜、农旅融合蓬勃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在平凡的岗位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走进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西红柿棚里,记者看到青翠欲滴的秧苗上,挂满了色泽鲜美的西红柿。然而,整个地面被完全覆盖,看不到一粒土。说起这种栽培技术的创新之处,赵兴华如数家珍:“这个技术把植物所需要的一切生长条件调整在最佳状态,水肥一小时滴一次,一次五分钟,这种条件下西红柿产量可提高80%,蔬菜检测可达到绿色A级。”
种植户张普干说,他长期发展蔬菜大棚,近些年,在赵站长的指导下,走上了无土栽培和菌渣栽培技术之路,收益由原来的亩均1.5万元增长为现在的亩均2.5万元。今后计划将16亩普通大棚菜全部改为无土栽培,并在平原地区逐步推广。
赵兴华作为一名农技人员,主要任务就是推广先进实用农业科学技术。赵兴华每次下乡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都扎根农村,深入农户,从备育苗土到收获都亲自操作示范给农民看,每天要在田间工作五六个小时,经常累得腰酸腿疼。
在王屋镇柏木凹村,80多座标准化避雨栽培钢架大棚格外引人注目。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树杰介绍,为了推广这项新技术,赵站长费尽心思,组织一系列参观考察、系统培训、技术指导等,引导山区农民发展高山越夏西红柿产业。当地农民在赵站长的带领下,经过不断探索实践,终于取得了丰厚收益。目前,以罗庄、柏木凹等村为核心的高山越夏西红柿产业初具规模。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赵兴华注重学习国内外农业科技新知识,开阔视野,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并围绕农民增收、产业发展等方面撰写了蔬菜产业、结构调整等规划方案10余篇。指导建成君源生态有机农业园、冬凌草精品园及康鑫食用菌循环农业等10个科技示范园。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主持完成《芹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和《辣椒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在培育产业载体方面,赵兴华更是不遗余力。近年来,市园艺工作站引进、示范、推广园艺新技术、新模式30余项,发展新型经营主体680个,建成园艺作物标准园5个,促进了蔬菜产业发展,引进椰糠无土栽培技术和植物生长灯新能源装备,培训技术员、新型职业农民8000人次。济源市科云农业有限公司成功申报农业部首批国家农业科技创新集成与示范基地、全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展示基地、全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赵兴华先后荣获省部级科技成果7项,荣获市级荣誉5项。去年5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躬耕青山绿水间,汗洒田垄无怨悔。赵兴华几十年如一日在“三农”服务中,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用青春和汗水服务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