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暖风和煦。坐落在太行山脚下的五龙口镇山口村,紧邻五龙口风景区,这里青山叠翠,景色宜人,207国道穿村而过,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来此赏景观光。借着乡村旅游发展的东风,山口村也成为许多人眼中的山水胜地。
然而在1980年以前,山口村的200户人家却住在四面环山的深沟里,窑洞低矮潮湿,道路崎岖狭窄。虽然名曰“山口”,但走出大山的人并不多,村民把这个山沟起名为“愁儿沟”。村民姚胜利告诉记者,“主要是因为村子地势较高,严重缺水。”
今年65岁的山口村村民苗清亮告诉记者,“对于当时山口村来说,水可比油贵多了。”据他介绍,当时山口村的上窑、下窑、下坡、前庄、南头等地都靠吃泉岭上的泉水生活。这也是当时山口村的唯一水源。
4月16日,记者跟随姚胜利和苗清亮来到山口村上方的泉岭之上,探寻这眼孕育了山口村百姓的“母亲泉”。
泉岭,其实是五龙口风景区原上山路段左侧的高山,至于为何被称作“泉岭”,姚胜利告诉记者,“也没有具体的记载,大概是因为山上有泉水,大家叫着叫着就有了‘泉岭’这个名字。”
顺着泉岭往上走,渐闻水声。姚胜利指着面前的方形蓄水池告诉记者,“这是附近承包田地的农户新建造的蓄水池,用来旱季浇灌,水管里流出来的水就是从山上的泉里面引下来的。”水管里流出的水异常清冽,水量虽然不大,却不曾停歇。
苗清亮指着蓄水池右上方刚清理过的石阶告诉记者,“这块石头就是当时的引水石槽,泉水从山上流下来,通过这些饮水石槽流到山口村上窑的蓄水池里,周围的百姓都排队到蓄水池里打水。”
姚胜利告诉记者,当时池里虽然蓄积泉水,但人多水少,所以有时候也会蓄雨水,时间长了池里会生虫,村民们只好过滤之后再使用。干旱的时候,村民只能翻山越岭到处找水。“没办法,这唯一的泉水本来就高,路还陡,从山上挑水一般人做不到。”
越往上走,越能体会到姚胜利所说的状况,路随山转,本就狭窄的山路越来越陡峭。“你看,这路光是走就很费劲,更别说还要挑着水桶打水,这一路上连歇脚的地方都没有。”苗清亮边走边告诉记者,“当时大家都用‘西倒占阎王鼻,东倒占老鼠梯’这样的话来形容这条路。”
沿着山路走了半小时后,姚胜利指着面前的大柳树告诉记者,“看见柳树,泉也就到了。”因为泉处在柳树旁,故被称为柳泉。正对着柳树的右前方,是一个低矮的小山洞,柳泉就在这山洞里。泉水从山间石隙中溢出,长年不断。苗清亮捧着泉水告诉记者“因为经常没有人上来,所以水里已经落满了杂草,但光看水表面,还是能看出水是清澈的。”
泉水右侧的岩石下,还有少量的水从石隙中溢出,正上方石壁上“侯氏龍泉”四个大字还清晰可见,旁边还有两块刻着字的石碑,因为时间久远,上面的字已经分辨不清了。“估计是当时用水的人们捐赠的。”姚胜利说。
水无山而不秀,山无水而不青。在苗清亮的眼中,眼前的这座大山上漫山遍野都是宝贝。“这里不但有何首乌、地黄、天门冬、柴胡等上百种药材,还有梧桐树、银杏树、山崖柏、龙赤木等多种树木。山和泉养育了我们世世代代的山口人,虽然现在这里有山有水,但‘吃水不忘挖井人’,老一辈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希望大家在多年之后依然记得这眼养育我们的‘母亲泉’。”(济源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永芳 通讯员 杨小军)
目前,“找泉爱泉护泉”行动征集活动仍在火热进行中。
线索、方案联系电话:
0391-6603309(济源市水利局)
0391-6635819(济源日报社总编室)
0391-6631811(济源广播电视台总编室)
示范区实现了胸痛救治单元全域覆盖,打通了胸痛救治“起跑一公里”和急救网络“最后一公里”,为区域内胸痛患者搭建起了一条高效、畅通的“生命绿色通道”。
2025-04-30连日来,王屋路升龙城段提升改造工程现场机器轰鸣,建设者们昼夜奋战,以“两班倒”作业模式抢抓工期。
2025-04-304月27日至29日,济源市万洋冶炼(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开展以“血脉相连传递温暖”为主题的无偿献血活动,以热血为纽带,以爱心为桥梁,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大爱精神。
2025-04-30截至2024年,济源市慈善总会累计发放助学善款600余万元,精准帮扶脱贫享受政策户、低保户、重残家庭等特殊群体学生3500余人次,用慈善力量筑牢教育公平底线。
2025-04-30为营造文明和谐、安全舒适、有序宜人的旅游环境,展现独特的城市魅力,我们发出如下倡议: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