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耄耋老人历时一年半创作《非遗觅宗》

2019-04-17 15:18:05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学慧

《非遗觅宗》出炉 说的都是济源那些年的事儿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如果不翻阅史料,不依靠“度娘”,或许很多人不是很清楚济源过去的模样。为了让后人记住那份乡愁,五龙口镇王寨村82岁的李宗敏老人经过数次寻访、收集、整理地方风物、传统工艺和地方特色,历经一年半的时间创作完成《非遗觅宗》,为我市独特的乡土文化留下一份“独家记忆”。

老人带病执着写书 只为那份“记得住的乡愁”

“年龄越大越思念家乡”,这句话用在李宗敏身上最合适不过。对家乡济源的依恋,让他总想挖掘那些即将流失的东西。

“我是土生土长的济源人,17岁左右参军离开故乡,转业后到郑州工作、生活。”李宗敏说,虽然郑州距离济源不远,自己也时常回来,但每次回来,家乡的变化都让他感慨不已,儿时的记忆也随之一点点消散。孩子们慢慢长大,对济源却毫不了解。为此,李宗敏决定做些什么来留住乡愁,也让更多济源年轻人了解家乡的过去。

虽有这个想法,但李宗敏迟迟没有开始写作。“要写就要保证准确。”李宗敏说写书时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对资料的收集。为此,李宗敏决定采用最“笨”的办法——下乡走访。“找到以前的老朋友跟他们聊天,从中发现知情人,然后到现场调查、走访,再根据知情人的说法,前往新华书店、图书馆查阅资料,一点点将各种资料记录下来。”

“他呀,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拼命,饭也顾不上吃,觉也顾不上睡。”谈起李宗敏写这本书时的情形,家人很是感慨。虽然李宗敏现在看起身体状况还算良好,但家人特别担心他的身体。前几年,李宗敏不幸患上了食道癌。经过手术,本应安享晚年的他不仅没有闲下来,还在为这本书的创作而四处奔波。

济源晨报记者注意到,每次说话前,李宗敏老人总会将右手按在脖子上,其实这并非刻意为之。“这是几年前做食道癌手术落下的小毛病,捂着这个出气孔才能发出声音。”李宗敏老人介绍,虽然动过小手术,但他依然坚持了下来,历时一年半最终写出了16000余字的《非遗觅宗》。

老人讲述创作《非遗觅宗》时的情形

其实,创作这本《非遗觅宗》并不轻松。“先列提纲,然后进行分类,再将内容一点点记录在宣纸上,最后装订成册。”李宗敏说,这本书有16000余字,都是他一笔一划写出来的。谈及这本书,他向济源晨报记者介绍:“我将这本书分为古

今话济域、民间手工业和味道济源3卷,37小篇。书中不仅记录了济源历史遗迹,还讲述了我市石雕、造纸、制砚、编织等传统手工艺,当然还有部分传承至今的特色小吃及其制作过程的介绍。”

王寨村的制墨工艺、土布染坊、石雕,五龙头村的石雕、香坊,省庄村的制陶工艺,任寨村的桑杈、木锨、镰刀,河头村的造纸业、水磨,赵村的耧耙犁……《非遗觅宗》这本书大篇幅介绍了我市各村落传统手工艺,甚至附上相关手工艺画作,生动讲述了济源那些年的事儿。

花费这么多心血,甚至用坏了不少笔,李宗敏才整理出这本《非遗觅宗》。对李宗敏而言,他希望将这部作品捐赠给相关部门。“乡愁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文化。创作这本书的初衷就是希望留住乡愁,传承文化。”李宗敏说。

《非遗觅宗》最后一页,李宗敏还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他希望更多人来了解济源历史,传承济源文化。李宗敏说,接下来他准备写一本关于退伍军人的作品,“现在义务兵人数越来越少,我希望记录我们那个年代这个特殊群体的故事。”(济源晨报记者 董慧敏 文 图由受访者提供)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