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村,有几眼泉,泉水甘甜不说,烧出来的水还没有水垢,熬甜汤尤为好喝。”近日,在获知我市开展“找泉爱泉护泉”行动后,越来越多的市民拨打电话提供线索,承留镇玉皇庙村村民李先生就是其中一个。4月3日,本报记者接到了李先生的电话,电话那头他略显激动:“这个活动开展得真好,我们村有眼泉水至今水量还很大,听说还有村民饮用,但是另一眼已经接近枯竭。泉水确实需要科学合理地保护。”于是记者一行来到了玉皇庙村,探访村中的泉水。
玉皇庙村地处大山深处,四面环山。阳春三月万物复苏,玉皇庙村春意盎然。在村口,我们遇到了坐在自家门口闲聊的几个村民。听闻记者要探访村中的泉水,村民小河自告奋勇地表示要做向导,带领我们寻找玉皇庙村的几眼泉水。
从第三居民组东头走到西头,再转向南,路过一个小桥,站在桥上,小河指着桥下山脚一处用水泥封起来的地方,告诉我们那里曾经也有一处泉眼石井,水量不大,但水质还可以。前段时间村里怕遭灰,就用水泥把泉顶和四周封起来了,安了个水管来接水,没想到封起来的泉水非但没被蓄起来,反而水量越发小了。
“好在,第五居民组的那眼泉水现在水量还可以,至今还有人饮用。”小河说,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绕过一座山,来到第五居民组,并在该居民组的山洼里找到了小河口中的那眼泉水。村民张小软的羊在此饮水,她在一旁看着。
“听村里老人说,以前这里并没有泉水,是一个老人引过来的。”张小软说,传闻很久以前,一个老人来到玉皇庙村,向住在石井旁的一户人家讨水喝,但被对方拒绝。老人又来到第五居民组的一户人家讨水。这户人家的女主人端出一碗麦仁汤,一脸为难地说家里的水都是在石井担的,当天担的水已经用完,只有这汤尚能解渴。老人喝完汤后给女主人想了个办法,告诉她在当天晚上到石井去抓一只小青蛙,然后把它埋在家附近的山洼里,对着月亮拜三拜,第二天,就会有水。虽然将信将疑,但女主人还是照做了。果然第二天早上,一股股清泉从她埋小青蛙的地方涌出,从此,附近居民再也不用每天走很长的山路去石井担水。
“这当然是传说,但是这里的水确实比石井的要大,水质也跟石井里的水不差上下,而且从未枯竭。”张小软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是我们在泉水边看到的画面。泉眼旁边有一个蓄起来的水塘,水塘里螃蟹成群,蓝天白云树影映衬其中。为了方便用水,村民把泉水的源头上方用盖子盖起来,然后挖一条小渠将水引到下游这个直径约4米的水塘里。源头处供人饮水,下面的小水塘则供牲畜或山间的动物饮用。
“山里的野猪等动物常来这个小水塘饮水,你瞧,这就是野猪饮水时拱的。”张小软指着水塘旁几个脱离原来位置的石头给我们看,“现在山里人少了,到这里喝水的动物倒多了,野猪是这里的常客。”
张小软已经有好多年没来这处泉水担水。若干年前,一条管道从这里通到她家,她不用再担水,自有清泉顺着管道流入她的生活。
“这水甜着哩,烧开的水没有水垢,比市面上卖的矿泉水都要好。”在返程的路上,我们遇见了担着箩筐在山路间行走的村民原有娥,72岁的她身体壮实,声音洪亮。“我们都是喝这泉水长大的。”原有娥说,这口泉水一年四季从不枯竭,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水涌出。如今,村民家家户户都有了自来水,鲜少有人再饮用泉水,倒是有住在城里的村民时常回来拉水。“前两天还有一个人用大白塑料桶装了满满一桶的泉水带走,说要让朋友们都尝尝这山间甘甜的泉水。”原有娥笑着说。(济源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亚楠 董慧敏)
目前,“找泉爱泉护泉”行动征集活动仍在火热进行中。
线索、方案联系电话:
0391-6603309(济源市水利局)
0391-6635819(济源日报社总编室)
0391-6631811(济源广播电视台总编室)
8月15日,梨林镇大许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充盈着清凉活力与欢声笑语,一边是青少年暑期课堂,一边是老年人急救课堂,“一老一小”各得其乐,让大许村充满了文化气息与健康关怀。
2025-08-16立秋暑渐退,收获正当时。立秋过后,济源烟叶陆续成熟,进入收获采摘期。烟农抢抓农时,积极做好田间管理、烟叶烘烤等工作,确保烟叶丰产丰收。
2025-08-16“谢谢,要不是你们帮我,会造成很大损失。”8月12日,外地司机杜兵全为豫光金铅精炼厂送来一面书写着“服务热情暖人心,排忧解难显真情”的锦旗,表示谢意。
2025-08-168月15日,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徐衣显主持召开示范区党工委委员会议暨市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研究当前重点工作。
2025-08-168月15日,示范区党工委暨市委政协工作会议在文化城召开。
2025-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