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村,有几眼泉,泉水甘甜不说,烧出来的水还没有水垢,熬甜汤尤为好喝。”近日,在获知我市开展“找泉爱泉护泉”行动后,越来越多的市民拨打电话提供线索,承留镇玉皇庙村村民李先生就是其中一个。4月3日,本报记者接到了李先生的电话,电话那头他略显激动:“这个活动开展得真好,我们村有眼泉水至今水量还很大,听说还有村民饮用,但是另一眼已经接近枯竭。泉水确实需要科学合理地保护。”于是记者一行来到了玉皇庙村,探访村中的泉水。
玉皇庙村地处大山深处,四面环山。阳春三月万物复苏,玉皇庙村春意盎然。在村口,我们遇到了坐在自家门口闲聊的几个村民。听闻记者要探访村中的泉水,村民小河自告奋勇地表示要做向导,带领我们寻找玉皇庙村的几眼泉水。
从第三居民组东头走到西头,再转向南,路过一个小桥,站在桥上,小河指着桥下山脚一处用水泥封起来的地方,告诉我们那里曾经也有一处泉眼石井,水量不大,但水质还可以。前段时间村里怕遭灰,就用水泥把泉顶和四周封起来了,安了个水管来接水,没想到封起来的泉水非但没被蓄起来,反而水量越发小了。
“好在,第五居民组的那眼泉水现在水量还可以,至今还有人饮用。”小河说,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绕过一座山,来到第五居民组,并在该居民组的山洼里找到了小河口中的那眼泉水。村民张小软的羊在此饮水,她在一旁看着。
“听村里老人说,以前这里并没有泉水,是一个老人引过来的。”张小软说,传闻很久以前,一个老人来到玉皇庙村,向住在石井旁的一户人家讨水喝,但被对方拒绝。老人又来到第五居民组的一户人家讨水。这户人家的女主人端出一碗麦仁汤,一脸为难地说家里的水都是在石井担的,当天担的水已经用完,只有这汤尚能解渴。老人喝完汤后给女主人想了个办法,告诉她在当天晚上到石井去抓一只小青蛙,然后把它埋在家附近的山洼里,对着月亮拜三拜,第二天,就会有水。虽然将信将疑,但女主人还是照做了。果然第二天早上,一股股清泉从她埋小青蛙的地方涌出,从此,附近居民再也不用每天走很长的山路去石井担水。
“这当然是传说,但是这里的水确实比石井的要大,水质也跟石井里的水不差上下,而且从未枯竭。”张小软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是我们在泉水边看到的画面。泉眼旁边有一个蓄起来的水塘,水塘里螃蟹成群,蓝天白云树影映衬其中。为了方便用水,村民把泉水的源头上方用盖子盖起来,然后挖一条小渠将水引到下游这个直径约4米的水塘里。源头处供人饮水,下面的小水塘则供牲畜或山间的动物饮用。
“山里的野猪等动物常来这个小水塘饮水,你瞧,这就是野猪饮水时拱的。”张小软指着水塘旁几个脱离原来位置的石头给我们看,“现在山里人少了,到这里喝水的动物倒多了,野猪是这里的常客。”
张小软已经有好多年没来这处泉水担水。若干年前,一条管道从这里通到她家,她不用再担水,自有清泉顺着管道流入她的生活。
“这水甜着哩,烧开的水没有水垢,比市面上卖的矿泉水都要好。”在返程的路上,我们遇见了担着箩筐在山路间行走的村民原有娥,72岁的她身体壮实,声音洪亮。“我们都是喝这泉水长大的。”原有娥说,这口泉水一年四季从不枯竭,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水涌出。如今,村民家家户户都有了自来水,鲜少有人再饮用泉水,倒是有住在城里的村民时常回来拉水。“前两天还有一个人用大白塑料桶装了满满一桶的泉水带走,说要让朋友们都尝尝这山间甘甜的泉水。”原有娥笑着说。(济源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亚楠 董慧敏)
目前,“找泉爱泉护泉”行动征集活动仍在火热进行中。
线索、方案联系电话:
0391-6603309(济源市水利局)
0391-6635819(济源日报社总编室)
0391-6631811(济源广播电视台总编室)
示范区实现了胸痛救治单元全域覆盖,打通了胸痛救治“起跑一公里”和急救网络“最后一公里”,为区域内胸痛患者搭建起了一条高效、畅通的“生命绿色通道”。
2025-04-30连日来,王屋路升龙城段提升改造工程现场机器轰鸣,建设者们昼夜奋战,以“两班倒”作业模式抢抓工期。
2025-04-304月27日至29日,济源市万洋冶炼(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开展以“血脉相连传递温暖”为主题的无偿献血活动,以热血为纽带,以爱心为桥梁,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大爱精神。
2025-04-30截至2024年,济源市慈善总会累计发放助学善款600余万元,精准帮扶脱贫享受政策户、低保户、重残家庭等特殊群体学生3500余人次,用慈善力量筑牢教育公平底线。
2025-04-30为营造文明和谐、安全舒适、有序宜人的旅游环境,展现独特的城市魅力,我们发出如下倡议: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