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李小红:让纳米材料从小平台走向大市场

2019-04-11 11:05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李鹏鹏

李小红:让纳米材料从小平台走向大市场 - 济源网数字报

阳光明媚的春日,记者在位于科教街的纳米杂化材料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见到河南大学特聘教授李小红时,她正忙着为一条纳米材料生产线选址。今年52岁的她,举止温文娴静,谈起纳米材料时,眼睛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李小红出生于开封市的一个教师家庭,在北京化工大学读完本科后,曾在一家化工企业工作近10年,从事技术研究和管理工作。

正是因为这一段宝贵的实践经历,2003年8月,李小红在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跟随“两弹一星”功臣党鸿辛院士读博士期间,被派驻到刚刚在我市建立的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济源中试基地,跟随第二导师张治军学习和工作。

李小红至今仍记得党鸿辛院士生前的叮嘱,“一定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实际产品。”

在中试基地,张治军教授也经常向她灌输“只要做科研,就不能仅仅将研究结论写在论文上或让研究成果停留在实验室里,而是一定要完成科研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的全过程,最终实现研究成果向产业化转化”的理念。

两位导师的谆谆教导给李小红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让她确定了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纳米材料的工业化与应用技术研究。

彼时,我国虽然是二氧化硅材料供应大国,却并非供应强国。很多高端的二氧化硅材料常常需要从国外进口。李小红在张治军教授的指导下确定了纳米二氧化硅的研究方向,并暗下决心:既然国家需要高端二氧化硅材料,自己不但要搞研究,还要比国外做得更好。

相比于搞研究、发论文,完成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出生”到最后实现产业化生产这一过程显然更加艰难。但李小红没有退缩,十几年来把所有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了钟爱的事业,为纳米二氧化硅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技术平台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中试基地这个平台上,李小红主持完成了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创新人才计划项目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7项、鉴定成果9项,专利转化率在30%以上。

她主持开发的NPS系列纳米聚硅减阻增注剂,技术水平居国际先进行列,取得经济效益1.3亿元;负责的可分散性纳米二氧化硅产品项目,改变了我国高档二氧化硅依赖进口的局面;负责的油溶性纳米铜(合金)专利技术转化项目,获技术转让费1260万元;担任总经理的河南河大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原河南王屋纳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被命名为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获批省专业化众创空间……

按照河南大学相关规定,1260万元的技术转让费可以让李小红所在的研究集体领到一笔数目不小的奖金。他们却将所获奖金用到了中试基地的第二条生产线建设上,有力地推动了基地的后续运作。在“舍”与“得”之间,在“个人利益”的试金石前,这个研究集体表现出了为理想、为事业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

“最让我自豪的是,我们建成了国内领先的,可同时完成纳米材料小试试验、中试试验、工程验证试验全过程的集成创新试验平台,培养了一支从事基础研究、工程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的集成创新团队,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李小红告诉记者,她所在的研究集体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在济源建设一个纳米材料产业园,打造国内高水平、多品种的纳米材料生产基地。  (济源日报记者 任浩浩)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