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学校“劳动必修课”让教育回归生活

2019-03-13 10:11:16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何岛

  上小学的孩子平时在家里的表现怎么样?或许有些人认为,不沉迷于手机按时完成作业就已经很不错了,但我市宇华实验学校学生的表现不禁让人竖起大拇指。学校四、五、六年级的300余名学生个个都会炒菜,有的学生甚至有两三道拿手菜。

  据了解,这门“手艺”得益于学校5年前开始每周布置的一门德育作业。该校执行校长张锐说,做菜看起来与孩子的学习无关,但是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帮助孩子全面发展。连续五年的坚持,让不少学生和家长有了很大的收获。

  炒菜作业培养了孩子积极主动性

  “本周的德育作业是清蒸鲈鱼,女儿半个小时就完成了。”上周六,市民王女士开心地在朋友圈晒了一组照片。照片里的这道菜正是出自她11岁女儿乔钰芊之手。

  乔钰芊正是我市宇华实验学校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只有11岁,但麻婆豆腐、可乐鸡翅、糖醋排骨……各类家常菜都难不倒她。说起炒菜这件事,还要从她上四年级时说起。王女士说,当时,老师给每位孩子布置了炒菜作业。刚开始,孩子连刀都不会拿,从准备食材、洗菜、切菜、配菜,辨识调味品再到油的火候,防溅防护,每个步骤对孩子来说都是陌生的。“当时一个麻婆豆腐我们俩就忙活了一上午,但是完成之后,孩子有一种成就感。”王女士很是感慨,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再加上“隔辈亲”,孩子别说参与家务活儿了,只要能按时完成作业,作家长的就别提有多高兴了。

  就这样,锻炼了一年多的时间,乔钰芊做菜的速度越来越快,会做的菜也越来越多,有时候自己还会尝试着搭配菜品。说起会做的菜,乔钰芊感到很自豪,“现在会做50多道菜,最拿手的要数蒜薹炒肉丝。”她还告诉济源晨报记者从炒菜中体会到了妈妈平时的辛苦,也明白了无论干什么事都得像做饭一样精心做好。

  “以前我们家放学后每次都是孩子在做作业或者玩手机,我在厨房匆忙地炒菜做饭,做好后喊她来吃饭,吃完饭后,她继续写作业或者玩耍,我又回到厨房洗刷碗筷、整理卫生。”市民郭晓波女士说这是曾经发生在他们家的场景,可能也是很多家庭中常见的一幕。如今,孩子回到家之后会主动询问今天做什么饭,有没有什么能够帮忙的。

  郭女士的孩子也是我市宇华实验学校学生,今年12岁,如今孩子会炒很多菜,还主动参与到家务活中。郭女士记得第一次听到老师布置炒菜这个作业的时候,感到很惊讶:“还有这样的作业?”让她没想到的是,孩子参与的热情很高,吃着自己做的菜更是津津有味。郭女士笑着说:“现在孩子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还会尝试创新,比如蒸蛋,她会用纯奶来蒸,或者将碗换成橙子来蒸。”

  鼓励学生开展劳动教育

  “学校的学生会做十几道菜并不稀奇,反而是常见的事儿。”据市宇华实验学校执行校长张锐介绍,学校从2014年开始开设德育课程,而炒菜作业只是其中之一。她表示,学校注重学生的全人教育、全面发展。现在的学生缺乏锻炼,五谷不分的情况也常有,小学时期学生们可塑性、可引导性最强,正是培养的黄金时期。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自理能力,学校特开设劳动课程和家庭作业。经过几年的推行,学生有了收获和变化,家长们也很开心。下一步,学校将在感恩节期间,在4、5、6年级中开展“我为父母做桌菜”的活动,将孩子掌握的做菜技能展示出来,从而让孩子收获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与肯定。

  “宇华学校让小学生们学做菜,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各个学校学习,也值得在全市推广。”在今年的全市教育工作会上,市教育局局长刘善祥对这一做法给予了肯定,并提出要补齐劳育这块短板,组织开展家务劳动、校园劳动、校外劳动和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

  近日,我市梨林镇梨林小学就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开展了“农耕文化校园”主题活动,师生一起在百草园种植区除草、翻地。这样一来,学生在参与中体验了劳动的快乐,也学到了种植技能。据悉,该校把“田园教育”作为学校特色文化,让师生在农耕文化打造中去感知、体验、发现田园的乐趣。(济源晨报记者 董慧敏)

  (原标题:学校布置作业让学生做菜 “劳动必修课”让教育回归生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