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让济源乡村振兴走在前出重彩

2019-03-12 10:36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何岛

  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做好“三农”工作,对河南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

  作为河南唯一的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济源立足于城乡一体,聚力乡村振兴,一幅幅美丽的乡村振兴风景线在愚公故里次第铺开。

  伴随着春天的脚步,行走于济源山乡大地,一条条柏油路连接着村户门落,一排排整洁的街道坐落有序,一片片生机勃勃的麦苗长势喜人,无论是那成片的果蔬大棚、生机盎然的绿化带还是那鲜艳美丽的文化墙,一幅幅农业兴、农村美、农民乐的美丽画卷呈现在人们面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市财政积极投入资金支持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这份大考卷上,我市正在留下别样的精彩。这一年,“一村一品”富了农民钱袋子,乡村旅游丰富了城市居民新生活;这一年,全市农业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千里沃野实现精彩蜕变;这一年,农业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正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污染防治。

  ——习近平

  如今的五里桥村,顺着主干道步行,清一色灰瓦白墙的农家小院和两边绿化景观让人眼前一亮。粉饰一新的农家乐一条街人气渐旺,美丽乡村的景象在这里变为现实。

  五里桥村的华丽转身,在我市并非个例。去年以来,我市着力在推动“以村为主”向“全域治理”转变上求突破,推动美丽乡村有序建设。

  乡镇是连接城乡的关键节点。为补齐乡镇建设管理“短板”,我市全面开展典型带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坚持示范先行、典型引路,以精品村、重点村创建为抓手,深度挖潜文化底蕴,持续改善环境,整治提升效果明显。下半年以来,以“美丽小镇”“四美乡村”“五美庭院”创建为载体,市镇两级投入资金大力改善人居环境;思礼镇被确定为省乡村振兴示范镇,思礼镇水洪池村、邵原镇双房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公示名录;全市先后完成600余处空闲地整治,评选出“最美庭院”150户、“五美庭院”3000户。

  我市先后出台《济源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大力开展“厕所革命”,制定《济源市农村“厕所革命”及生活污水治理实施办法》,开工建设28个行政村污水治理项目,建成公厕97座;全面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在全市环城路以外474个村居全面进行垃圾治理,目前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2个,省级卫生镇5个,省级卫生村90个;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全市126个规模养殖场设施配套率达到84.1%,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在65%以上。

  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

  ——习近平

  稻在水中长,蟹在稻下游,鹭在天上飞。这动静结合的画面,勾勒出五龙口镇西正村唯美、灵动的千亩稻田画卷。

  稻蟹联姻“钱景好”,水田变身“聚宝盆”。“这种立体种养模式,预计每亩可以产蟹500多只、优质无公害水稻500多斤,是单一水稻种植效益的四五倍,让水田真正变成‘聚宝盆’。”西正村村委会主任贾通车骄傲地说。

  美丽乡村要有外在颜值,也要有实在产值。西正村稻蟹共生种养模式发展迅速,形成了发展新局面、产业新格局。

  2018年以来,围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市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推进美丽成果、美丽乡村、美丽田园向美丽经济转化,大力发展农村农业新业态,不断增强农民建设美丽乡村的内生动力和活力。201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446元。

  “一村一品”,美丽乡村各美其美。按照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林则林的要求,我市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蔬菜园艺、苗木花卉、健康养殖、休闲农业等特色主导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2018年,我市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划定2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积极发展10万亩优质小麦,蔬菜制种面积达3.5万亩;积极推进“稳猪、扩牛、壮禽兔”,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43%;持续发展农业特色高效产业,全市富硒农产品示范基地(点)面积达到5250亩;持续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全年林业产值达20亿元;不断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集群,销售收入达250亿元;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建成370个益农信息社和71家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交易总额5600余万元,通过农信互联济源运营中心交易生猪6万余头、交易总额9050万元。

  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习近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是重要内容。在邵原镇白坡崖村,除了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在村民委员会的三层小楼里,书画室、棋牌室、阅览室等文体设施更是一应俱全。“白天大伙在这里下下棋、练练书法、打打乒乓球,到了晚上再去小广场上跳跳舞。俺们村现在可受欢迎了,一到晚上,好多邻村的村民也到我们这。”白坡崖村村民翟作文激动地说道。

  不只是在白崖村,目前,全市中心村全部建有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定期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从“注重硬件”到“内外兼修”,2018年,我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上迈出了新的步伐,坚持“内外兼修”,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硬件”和“软件”同步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提升,大力推进建设文明和谐乡村。

  去年以来,我市积极着手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先后创建全国文明镇3个、省级文明镇2个、省级文明村3个。在培育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上,大力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民间文化传承发展,开展巡回演出36场。不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完善公共设施管理运行机制,目前全市综合文化站达标率100%、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3.55%。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为全市25个贫困村配备了数字农家书屋设备,建成了6个图书分馆、6个文化分馆,实现了文化市场监管全覆盖。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行动,逐步形成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风尚。

  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也是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的有效措施。2018年,我市坚持法治、德治、自治“三治合一”,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农村发展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发挥人民调解作用,共排查受理各类矛盾纠纷1.1万起,化解率为93.5%。完成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推进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为村民提供服务达500余次(件),办理民事案件法律援助414件。构建高清视频监控平台,实现省、市、镇(街道)三级联网,目前全市16个镇级综治中心、500多个村级综治中心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全省上半年测评中,我市群众安全感位居全省第一。

  乡村振兴是个系统性工程,永远在路上。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在我市引发热烈反响。3月11日,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强调,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三农”发展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坚持把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总目标,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总方针,把产业振兴、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总要求,把建立健全全域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作为制度保障,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促改革,全面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记者 孔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