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省委省政府第九环境保护督察组向济源市反馈督察情况

2019-02-22 11:42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何岛

  济源网讯(济源日报记者 郑海波)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依据《河南省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经省委、省政府批准,2018年11月11日至11月26日,河南省委省政府第九环境保护督察组(以下简称督察组)对济源市开展了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并形成督察意见。经省委、省政府批准,督察组于2019年2月21日向济源市委、市政府进行了反馈。督察组组长张维宁通报督察意见,市委书记张战伟作表态发言,市长石迎军主持反馈会,督察组副组长张继敬和督察组有关人员,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了会议。

  督察认为,济源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强化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污染治理攻坚等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统筹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成效逐步显现。

  2016年以来,济源市委常委会研究生态保护类议题25项,市委书记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生态保护类议题37项。市政府常务会议共55次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类议题72项。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济源市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济源市党政领导干部环境污染防治责任追究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措施,强力推进环境攻坚任务落实。连续12年市政府1号文件都是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并作为1号工程来抓,建立工作台账,跟踪督察督办,不断提升环境污染防治的水平和质量,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济源市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邀请国家级环保专家团队,对全市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控、污染源信息、机动车遥感尾气监测、交通流量等进行大数据整合与分析,建设集监测、执法、治理于一体的决策支撑平台。分行业分级落实管控责任,进一步细化4300家企业的减排管控措施,实行动态清单“一单制”和绿色环保调度制度,抓好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结合各类监测数据,提出“精准治污、科学治霾、靶向治理”的综合实施方案,并利用环保专家团队的先进监测、解析设备,如VOCs源解析车、走航监测车、颗粒物组分解析车等,抓好精准研判,锁定污染来源,落实有效管控措施。加强扬尘和机动车污染管控,对建筑工地和车辆增装远程监管系统。建立多部门协同配合工作机制,着力构建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

  坚持标本兼治,建立以金马能源为代表的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抓好以济源钢铁为代表的83家企业的超低排放改造,关闭取缔568家“散乱污”企业,强力推进“双替代”工作。加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投资2000万元完成了苇泉河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推进盘溪河综合整治工程,积极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创新执法机制,建立“定责、履责、问责”的环境监管格局,提升环境执法监管水平。

  济源市对省委省政府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高度重视、积极配合,成立了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带队赴现场实地督导整改工作。按照边督边改要求,严查严处督察组交办的群众举报环境问题,督察组交办的173件生态环境举报问题已全部办结,共责令整改101件,立案处罚49件,立案侦查1件,约谈1人,问责10人。

  督察指出,济源市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积极成效,但由于产业结构、工业和能源结构不尽合理、管理方式还不够精细等原因,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远超过环境承载力,全市环境形势严峻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主要问题有:

  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履职尽责有所懈怠。部分干部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特别是对2018年济源市大气污染指标高位运行、一个时期以来矿山开采造成生态破坏等问题,强调历史原因、特殊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客观原因多,从主观上找原因少,对思想认识和工作方面的差距正视不够。少数地方没有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切实做到履职尽责。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有待加强。个别基层党委(支部)、政府和有关部门思想上缺乏大局观念、有的盲目乐观,认为工作成效明显,产生疲劳厌战情绪;有的遇到担责担难的任务就退缩摇摆,贯彻上级决策部署措施不得力,抓工作时紧时松,污染防治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造成一些领域的污染攻坚工作不严不实。在城乡接合部的露天烧烤、油烟治理、烟花爆竹禁限放等重点工作落实推进上,由于机制不完善、措施不严、力度不够,均不同程度出现一些问题。个别重点污染防治工程推进不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属于重点民生工程,原计划于2018年底建成,但实际要到2019年二季度才能完工;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2017年底已经通过省政府验收,在项目试运营过程中,出现生产设备不匹配、产品不规范、利用率不高等诸多问题,影响了环保基础设施发挥应有作用。

  二是高耗能重污染行业比重偏高问题比较突出。济源市是工业主导型城市,工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占比高达66.3%,长期发展形成了有色金属、钢铁、化工、能源、装备制造等5大支柱产业,是全国最大的铅锌冶炼基地,也是河南省重要的钢铁、能源基地。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及周边280平方公里范围内,对市区环境构成较大压力。济源市燃煤使用量约为1300万吨,单位国土面积上的燃煤量为6732吨,是全国的16倍以上,是全省平均数的4至5倍。

  三是矿山生态保护及治理修复亟待加强。石料开采加工曾是济源市的传统产业。全市共有石料开采类企业7家,其中正常生产的有6家;另外还有来料加工类石料企业50家。受利益驱动,非法开采现象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导致济源北部沿山一带的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主要是石料非法开采、运输产生的扬尘污染问题凸显,对石料开采企业的监管仍是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短板。责任落实方面,存在石料行业综合整治责任不明确、所在产业集聚区和镇(街道)的监督管理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等诸多问题。监督管理方面,虽然制定出台有相关文件规定,但仍存在白天巡查多、夜间巡查少,路上巡查多、深入现场少,工作日巡查多、节假日监管少的现象,致使一些私自开采违法行为不能得到及时查处。部门联动方面,虽然全市成立有石料开采加工行业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但国土资源部门承上启下、协调各方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各产业集聚区和镇(街道)属地管理的职责也未较好履行,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没有形成。治理恢复方面,虽然近年实施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但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整治问题较多,责任主体灭失、矿山开采破坏各类土地资源面积达720.71公顷,生态修复工作滞后,综合整治亟待加强。

  四是交通扬尘、机动车污染问题急需解决。济源市主要企业货运的公路运输占比为70%至80%,高峰时每天进入市二环路以内的大型载货汽车将近5000辆。济源市是晋煤外运通道,重载过境货车较多,产生大量交通运输尾气污染和道路扬尘污染。

  五是水环境治理需进一步加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相对滞后。蟒河、济河流域除城市一环路内的中心城区大部分生活污水经市政管网收集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外,其余未能有效收集,其中老旧城区、城乡接合部污水管网还存在缺陷。农村生活污染源已经成为影响河流环境的重要原因。济源市蟒河、济河两条河流基本属无源头水,主要来源为生活、工业废水,水污染问题不仅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影响,而且直接影响了下游蟒河水环境质量。

  六是养殖业监督管理工作明显滞后。督察时,济源市的生猪饲养量为123万头,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市,共有规模化养殖场126家,其中112家配套建设有粪污处理设施,占比为88.8%;中小型养殖户3291家,约2250家配套建设有污水收集池、干粪棚、小型沼气池等粪污处理设施,占比为68.3%。散养畜禽比重占全市饲养量的七成以上,主要以养殖小区形式存在,由于政府在规划管理、指导引导工作上缺失,加上养殖户环保意识淡薄,还存在私建乱养、违规排污的现象。由于执法监管不力,有关养殖方面的群众投诉和人大政协议案提案不断增多,社会各界对养殖污染意见较大。

  督察要求,济源市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下狠心,动真劲,用硬功调整产业结构,坚持源头防治,坚决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环境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高耗能高排放的发展模式。坚决落实环境保护责任,推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落实到位。举全市之力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战役。依法依规严肃责任追究,对于督察中发现的问题,济源市委、市政府责成有关部门进一步深入调查,逐一厘清责任,严肃责任追究。

  督察强调,济源市委、市政府应根据督察反馈意见,抓紧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在30个工作日内报省政府,抄送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并在6个月内报送整改情况。整改方案和整改落实情况要按照要求向社会公开。

  督察组还对发现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进行了梳理,已按有关规定移交济源市委、市政府处理。

  张战伟在表态发言时表示,督察组的反馈意见客观中肯、实事求是,完全符合济源的实际。对督察组指出的问题,我们诚恳接受、照单全收、坚决整改。济源市委、市政府将提高政治站位,站在强化“四个意识”、落实“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扎实的工作抓好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真正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济源大地落地生根。要对照问题清单,在深层次上找原因、挖根源,严格落实整改责任制、销号制、公开制、追究制,结合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交办问题整改,深入解剖麻雀、举一反三,以整改提升的实际成效体现环保督察实效,确保各项整改任务落地落细落实。要以此次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围绕“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目标,聚焦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全面推进生态保护、治理和建设各项工作,擦亮济源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推动我市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跃上一个新台阶,为中原更加出彩济源出重彩提供坚实的生态环境保障。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