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是济源的发展特色。2月17日,参加济源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围绕推动济源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全面提质集思广益,建言献策。本报今年“两会聚焦”第三期特别关注——
市人大代表陈明亮:
以城带乡 以乡促城 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这对于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特色的济源来说,是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全面提质的更高要求。”市人大代表陈明亮表示。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战略举措。”陈明亮说,过去一年,承留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愚公移山精神干部学院、济阳高速公路和济洛西高速公路、玉阳湖开发、第三水厂、富士花园等重点工程在承留镇得到推进,市乡土树种植物园和全市义务植树基地落户承留,城镇基础功能各项配套设施不断得到完善,承留镇还荣获了“国家级经济发达镇”的殊荣。
“要做优做强精品农业,着力改善人居环境,规划引领争创特色,根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陈明亮建议,应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坚持“规划先行、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思路,进一步通过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更好地形成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发展模式,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市人大代表吴天有:
立足特色做精产业 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找准抓手、精准发力?“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按照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目标,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市人大代表吴天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吴天有说,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以文化特色村、美丽小镇建设为抓手,出亮点、做精品。一方面要立足乡村特色,完成里河民俗文化村、省庄温泉小镇、沁河生态文化园的规划设计,实施兴业富民工程。另一方面,要做精产业,持续优化传统农业品种和质量,推进五龙精米、马村酥梨、沁河花生等产业提质升级,鼓励培育规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吴天有还建议,要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扩片成面”的工作思路,持续开展农村环境整治行动,提升村容村貌,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同时要积极推进文明创建评选活动,树立典型、榜样引领,在全社会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市人大代表王春玲: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大局。让农村集体经济“破茧化蝶”,能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就拿王屋镇庭芳村来说,这里春季桃花盛开,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红叶满山,冬季白雪皑皑,是城市人踏青、避暑、赏红叶、滑雪的好去处。”市人大代表王春玲说,庭芳村虽然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但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量较小,来源单一。她建议,我市在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时,应将观光农业作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来抓,推动乡村振兴提档升级。观光农业是紧密连接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旅游服务的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主要依赖于以高科技为支撑的各类优质高效农业,可以有效拉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王春玲说,当前农村人才流失比较严重,人才缺失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她建议市委、市政府统筹安排,加大农村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要加强村干部、党员的培养,切实解决人才引进难、留不住的问题。
市政协委员曹志华:
用足民生政策 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指数
“要在农村教育、医疗等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市政协委员曹志华在提案中提出,近年来,我市在教育、医保、养老、住房等方面持续创新,实行城乡统一的就学、医保和养老等政策,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差异正在缩小,但还有很多农村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城区的学校就读,并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导致农村学校生源不足,城市学校生源过剩。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曹志华说,要实施城乡中小学校对口支援的举措,城乡教师定期相互挂职锻炼,教学仪器、图书等实现资源共享,解除家长对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不够高的顾虑,扩大农村学校生源。尝试医疗机构集团化经营,真正发挥“医联体”作用,让市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等医院的专家、医生定期到基层卫生院坐诊,以提高农村医疗技术水平,真正实现农民就近就地就医就诊。
“将交通事故赔偿标准统一,可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基数,彻底消除‘同命不同价’的现象。” 曹志华说,交通事故赔偿标准由与户籍挂钩改为与居民居住地(居住时间一年或以上)挂钩,在城镇居住则执行城镇标准,在农村居住则执行农村标准。希望相关部门充分调研,认真研究政策,实行城乡统一的赔偿标准,彰显社会公平正义。
市政协委员杨君:
提升城镇化水平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突出产城融合,促进城乡一体发展’的部署,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城乡一体化涉及农村、农民的转型问题。怎么转型?失地后的老百姓收入从何而来?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市政协委员杨君说。
2月17日,杨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城乡一体化不是让农民都进城,农村还得能留人。农村如何留得住农民?这需要产业支撑,要全面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让农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培养职业农民。
杨君认为,济源要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应完善推进机制,深化配套改革,继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出抓好镇域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重点工作,力争各项工作在现有基础上再取得大的进展、大的突破。继续加强工作创新,积极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新机制、新办法、新路子,更好更快地推动工作开展。应注重典型培植,加快构建市、镇、村齐抓共管,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努力开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局面。
市政协委员李卫星: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
“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要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没有城市的辐射带动,农村的发展就缺乏动力,而离开了农村的空间支撑,城市的建设也难以持续。”市政协委员李卫星说。
2月17日,李卫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基础设施建设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工程和重要抓手。济源应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李卫星建议,2019年,济源在市级层面应抓住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机遇,通过更加完善的制度设计,为济源乡村提供更为优质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内容,让群众享受到更多城市发展的红利。同时,各个职能部门也应加大合力,统筹协调教育、医疗、购物、餐饮、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保障公共服务、公共福利和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的有效供给。实施重点工程带动战略,尽快实现济源城乡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农村道路建设、污水处理和改善取暖条件等为重点,扎实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努力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文/济源日报记者 张佩佩 孔晨 武迪 任浩浩 图/济源日报记者 李浩 程子明 赵新迪 刘培琳)
为进一步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向深入,全面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度,激励全市上下持续打好专项斗争这场硬仗的热情和干劲,增强大家的决心和信心,12月19日上午,我市召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新闻发布会。
2019-12-30 17:1912月27日上午,青岛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第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进会议在市公安局召开。
2019-12-30 17:18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要节点,我们党即将迎来百年诞辰关键时刻,习近平在这次最高规格的民主生活会上,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中央政治局同志提出哪些要求?
2019-12-29 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