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 济源公路的"美丽蝶变"

2019-02-13 10:28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何岛

  40年筑梦前行,40年砥砺奋进。改革开放40年,济源干线公路建设大干快上,助推济源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

  40年前,济源仅有3条干线公路,全长不足百公里,而且还是砂石路、渣油路;现如今,济源已初步形成“两环两纵四横”干线公路网络,国省干线里程达到480公里,构建了市区到平原区15分钟、市区到山区30分钟的通行圈。

  40年前,我市山区农民进城可以说是“出远门”,非常困难;40年后,山区农民到市区则是说走就走的“快速到达”。

  一条路,兴旺一个产业;一条路,致富一方百姓;一条路,是一部公路发展史,更是一部济源公路人的奋斗史。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改革开放40年来,济源公路人走过沧海桑田,历经风雨兼程,在公路建设和发展史上开创了“济源样板”,竖起了“历史丰碑”。让我们沿着历史的年轮,感受40年来的公路巨变——

  【改革开放初期】

  济源干线公路不足百公里,多是砂石路

  车马很慢,土路很颠,农货不出,外货不入……时间回到改革开放初期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行路难,成了老百姓心中最深的“痛”。当时仅有的3条干线公路新济路、济克路和济坡路,道路颠簸,晴通雨阻,有时一堵就是一二十天……愚公儿女尝尽了无路的苦、行路的难。

  邵原镇邵原村村民丁强回忆,由于当时路况差,遇到阴雨天气,一旦有人生病,只能用担架把病人抬下山。这样常常会延误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1985年,济源唯一通往山区的道路济邵公路开始改建。可是在道路改建前,坡陡弯急,经常发生车毁人亡的交通事故。当时,民间流传“邵原高洪坡、王屋小鬼坡、行车如同过山车”的说法。再加上道路是砂石路,遇到雨雪天气,十天半月不能通行。经过济源公路人8年的艰苦奋战,直到1993年,全长55公里、路面宽6米的渣油路改建工程才完成。

  1986年,全长30公里的国道207线修建完成,打通了济源通往山西晋城的通道,成为晋煤外运的一条主要通道,同时也为济源工业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

  【上世纪90年代】

  玉川大地公路建设热火朝天

  20世纪90年代,济源公路人贯彻“政治动员、经济补偿、行政干预、各方支援”和“集资建设、有偿使用、收费还贷、滚动发展”双十六字建设方针,苦干实干。济源大地上公路建设热火朝天。

  扩建了新济路。民工建勤备土,新济路市区至沁阳界段,路面由12米扩至24米,极大提升了济源对外形象。

  改建了济坡路。改建前的济坡路(小浪底专用公路),弯多线长;新改建的济坡路,从留养村直达坡头,路面一下拓宽到18米,更好地服务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打通了济阳路。该项目是河南省“八五”期间的重点公路建设项目,道路要穿越太行山,地势险要、高差巨大,穿山越岭,打通了8条隧道,创下了当时全省公路建设难度之最。从1991年11月份开建,济源公路人历时6年打通了济源至阳城的道路,成为又一条晋煤外运主要通道。济阳公路建成投用后,当时的太行山脚下沿路两侧建起了约5公里的煤炭中转交易市场。

  改建了国道207。该道路自1996年12月开始改建,历时4年,2000年建成投用。新改建的207国道济源段在全国率先采用上下行通行模式。

  【新世纪前10年】

  构建“一环两纵三横”的国省干线骨架网

  修建环城公路。为了拉大城市框架,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减少城市污染,改善市民生活环境。市委、市政府果断决定修建环城公路,并且列为当年头号工程。2002年初开工建设,同年年底竣工通车。道路按照城市道路标准规划建设,主车道、非机动车道和路灯、两侧绿化同步实施,打造成了济源的“城市花环”。

  2003年至2005年,济源对由农村公路新升级为国省干线的获轵路、焦克路按二级公路标准进行改建,更加方便沿线群众出行。

  大交通带动大流通,大建设促进大发展,大发展催生百业兴。截至2005年,济源境内初步形成了环城公路绕城通行,207国道和济阳路、济坡路并列纵贯南北,新济线、焦克路和获轵路横贯东西,形成“一环两纵三横”国省干线骨架网。

  【2011年至今】

  打通“交通经脉”,缩小“时空距离”

  2011年起,济源公路进入了高质量快速发展期。

  家住坡头镇坡头村的郑小波,在市里经营了一家特色农产品店。他高兴地说:“以前,我开车从老家到市区需要四五十分钟,小浪底专用线升级改造后,现在仅需十几分钟。”

  改建提升郭木线后,小浪底专用公路由原来的二级公路15米宽改为现在的一级公路24.5米宽,行车速度也由40公里/小时提升至80公里/小时。建成后的道路被群众称为“准高速”。

  随着国道207、郭木线、温邵线、卫柿线等干线公路“二升一”快速通道的升级改造完成,我市干线路网结构、公路等级和通行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去年下半年,随着南二环和北二环的相继贯通,我市正式进入“二环时代”。我市改造提升邵吉线,有力助推沿黄旅游经济产业带的发展。截至目前,我市一级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公里。

  一条条高标准干线公路陆续建成,进一步打通了市域“交通经脉”,缩小了地域“时空距离”。济源干线公路初步形成了“两环两纵四横”网络格局。四通八达的干线路网,打造了我市市区到平原地区15分钟和到山区30分钟通行圈。“济源公路”对外的名片更靓了。

  2011年以来,济源公路建设总投资22.8亿元,相当于改革开放前30年公路建设投资总和的3.5倍;新建改建公路180余公里,实施大中修、安全防护养护工程等260余公里。我市构建全域美丽干线公路大格局,实现了公路建设与青山绿水同在、美丽与发展共赢。

  公路等级提升。我市大力实施“二升一”和“三升二”改建工程,全市干线公路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公路路况全面提升。2011年,我市为打造济源东大门,实施济源大道提升工程,把原来的四车道改为双向八车道;实施道路绿化提升改造工程,打造了济源景观大道。

  随后,我市拓宽改造207国道,分期修建邵吉线连地至方山、方山至下冶、下冶至邵原等路段,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修筑了致富通道;改建了卫柿线(原焦克路),使北部工业走廊通行能力大大提高。

  道路形象提升。记者在郭木线高速南站附近看到,宽阔平坦的道路,路侧别致的微波地形,多树种、多色彩、多层次的绿化生态廊道,形成一幅层次分明而又浑然天成的立体风景画。

  安全性能提升。我市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前列。记者看到,济阳公路3号隧洞北侧,设置了一个小型的观光停车点,供过往车辆人员临时停靠休憩、观光;道路两侧山体上设置有安全警示漫画;隧洞内安装有LED灯带;隧道口铺设有彩色沥青、安装了视频监控等。

  人文服务提升。在位于国道207和省道312交叉口附近的苗店道班内,志愿服务已成常态。这个志愿服务站常年为过往人员提供茶水、电动车充电、道路问询等志愿服务。为了提升服务水平,市公路管理局积极建设南站服务区和中王服务区。目前,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建成后的服务区可满足司乘人员停车休息、加油充电、就餐购物等一站式服务需求。

  天道酬勤。市公路管理局相继荣获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省级文明单位等荣誉,并连续10届获得全省公路系统“好路杯”金杯奖。在2013年最后一次省“好路杯”评奖中,济源荣获特殊贡献奖。市公路管理局还被市政府通令嘉奖,荣获市先进党委等。济源公路系统涌现出了“全国劳模”“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模范养路工”“奉献中原十大交通人物”“全市道德模范”等一批先进个人。

  【前景展望】

  围绕“一核两带”发力,

  谋划新时代干线公路网络

  2月11日,春节上班第一天,记者来到济源首座高架桥施工现场。该工程负责人介绍,省道306卫柿线济源境内改建工程属于重要国省道升级改建项目,全长27.7 公里,概算总投资4.7亿元。这个立交桥将成为济源首座高架桥,建成投用后将大大缓解北部区域货车拥堵问题。

  围绕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济源公路人以高质量、高标准的“济源速度”努力前行……

  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公路管理局局长黄新哲表示,济源公路局将认真贯彻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思路,围绕“一核两带”发力,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干线公路网络;围绕“一核”,下一步将在城市一环、二环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城市三环道路,着力建设济源绕城货运快速通道,在拉大城市框架的同时,让大货车远离市区,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围绕“沿黄河小浪底北岸健康养生发展带”,将扩建提升吉利至小浪底干线公路,助推沿黄河一带的旅游产业发展;围绕“沿太行-王屋生态旅游发展带”,将修建沁阳交界至九里沟、王屋山、小沟背的干线公路及扩建西二环荆王至九里沟道路。下一步,济源公路局还要规划修建济源至孟州的快速通道,筹划实施黄河路西延工程,谋划国道207东移等一批重要国省道建设项目。

  新时代,新征程。改革开放40年来,一条条标志着“济源速度”的公路,铺就了济源人走出贫穷、走向美好的未来,济源公路人用勇气和担当托起经济发展的新脊梁,用创新和决心谱写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济源日报记者郭跃军 通讯员张新雪)

  (原标题:改革开放40年 济源公路的“美丽蝶变”——济源干线公路建设改革开放40年综述)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