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王屋潮涌 济源巨变-见证(十)

2019-02-01 10:27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何岛

  做好环保人 守护济源碧水青山

王雪峰 49岁 市环保局党组成员、监察支队支队长

  昨日,济源晨报记者在市环保局见到了正在忙碌的王雪峰。年底各项工作繁忙,王雪峰的办公室里,交材料、汇报工作的工作人员进进出出,他好不容易才腾出点儿空闲时间,接受济源晨报记者的采访。

  “虽然今天咱市空气质量是‘良’,但依然不敢有半点懈怠。”王雪峰拿出手机看了看当天的空气质量说。这些年来,他见证了我市环保事业从最初不被重视到如今被作为重点工作来推进的全过程,也经历了松散式管理方式到如今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发展历程。“纵观我市环保事业的发展,我们更有信心做好未来的工作。”王雪峰说。

  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数量全省排名第四

  1992年,22岁的王雪峰到市环保局上班。“20世纪90年代咱市的环境管理相对粗放。”王雪峰回忆,那时全市有50多家造纸厂,水污染较为严重。1995年,为改善水环境质量,我市取缔了一大批“土小企业”,其中仅造纸厂就关闭了39家。

  王雪峰告诉济源晨报记者,当时市环保局负责市属企业的环保监管,其余企业均由各乡镇环境保护所管理。加上当时各种设施落后,环保工作多靠人力来完成,环境管理相对粗放。

  2003年,为加大环保检查力度,我市理顺了环境管理体制,统一了工业企业环境监管。2008年,我市开始建设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陆续在全市安装了329个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实现了重点污染源全覆盖,安装数量位居全省第四。

  在王雪峰看来,2016年是我市环保事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随着《新环保法》出台,我市污染物防治能力进一步加强,从以前只对烟囱进行管理监控变为全面管理。取缔无环保设施、无组织排放的“散乱污”企业,实施面源污染治理、运输线路环境管理、源头治理货车超载、非道路移动机械管理、饭店油烟、汽车喷漆等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一项项由点及面的环保措施使我市环境情况得到了质的改变。2016年,按国家统一要求,排污费征收标准提升了一倍,但实际收取的排污费却并没有同步增加。“这表明咱市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了,是我市环保事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污染物排放随经济发展持续增长转为经济发展速度不减,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下降。”王雪峰说。

  多措并举谋发展

  守护好济源的绿水青山

  这些年,我市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市环保局更是时刻保持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不敢有丝毫松懈。

  济源晨报记者了解到,2018年,经过努力,我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积极成效,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蓝天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2019年是完成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承上启下的一年,环保任务更加艰巨。”王雪峰告诉济源晨报记者,他们将通过强化执法能力建设、落实镇级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和河流断面水质生态补偿核算、健全工作机制、新建污染源自动监控基站等行动,做好新一年环保工作。并通过强力推进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切实抓好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坚决落实工业减排,狠抓扬尘治理;科学谋划好今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重点工作,从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和工业炉窑治理、抓好清洁取暖、开展全域清洁、实施无组织排放治理等方面,持续强化污染减排措施;落实好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和省委、省政府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事项等措施,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济源晨报记者 李亚楠 王峰 整理)

  筑牢生态屏障 造林绿化不停歇

贾长荣 44岁 国有济源市南山林场副厂长

  1月31日上午,天空还飘着雪花,济源晨报记者来到国有济源市南山林场(以下简称“南山林场”),刚走进林场就看到了刚刚巡查归来的贾长荣。虽然忙活了大半天有些疲惫,但当济源晨报记者提起近年来林场的变化时,他立马打开了话匣子。“这些年来,咱林场可谓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贾长荣说道。

  三代林业人默默耕耘

  造出20余万亩人工林

  20世纪50年代左右,南山林场附近村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山上和尚头,沟内没水流。年年种庄稼,季季没好收。”贾长荣介绍,由于荒山秃岭导致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庄稼产量低下。

  为解决这一难题,1950年前后,济源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整修梯田、保持水土,开展轰轰烈烈的绿化荒山活动。“1963年,在林场第一任厂长陈志龙的带领下,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知青来到这里绿化荒山。”贾长荣介绍,当时条件有限,知青们在种树过程中饿了就啃两口随身带的干粮,渴了就吃点积雪。经过努力,荒秃秃的南山林场终于绿了起来。

  随后,经过南山林场第二代、第三代林业人坚持不懈的奋斗,硬是在荒山上种出了20余万亩人工林。“随着树木增多,生态环境好转,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在南山林场安了家。”贾厂长表示,近年来,仅在南山林场就曾发现过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腹锦鸡、红角鸮等珍贵野生动物。2018年5月4日,河南省野生动物野外驯化基地正式落户南山林场。同时,36只梅花鹿在这里放归野外,从此在我市安家。

  绿色版图不断扩大

  森林覆盖率位居河南省第二名

  南山林场的变化只是我市近年来不断扩大的绿色版图的一个缩影。济源晨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81万亩,林地面积129万亩,林木蓄积量386.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5.06%(这一数字位居河南省辖市第二名),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0.05%,全市已建成公园、游园、街头绿地101处。行走在大街小巷,各种绿色植被随处可见。

  数字是最有力的见证者。十八大以来,我市累计投入绿化建设资金30亿元,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林业生态建设、森林河南等造林绿化工程,共完成营造林44.1万亩,森林抚育15.7万亩,全民义务植树700余万株,11个镇全部荣获“河南省绿化模范镇”称号,特别是完成太行山裸岩困难地荒山绿化10余万亩,造林成活率达95%,探索出垒砌鱼鳞坑、回填客土、施加保水剂、栽植优质壮苗、上下覆盖薄膜、三年管护太行山区困难地造林成功经验,被国家林业局、河南省林业厅作为先进经验进行推广。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先后荣获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这一系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见证着我市大力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成果。(济源晨报记者 王峰 整理)

  整治施工扬尘 守护济源蓝


李新合 47岁 市住建局建管处工作人员

  “以前开车去建筑工地的时候必须‘全副武装’,戴好口罩和帽子。即使是这样,走一圈下来,整个人还是灰头土脸的。”聊起过去的工地环境,在市住建局建管处工作了近20年的李新合感慨道,如今无论在市区哪个工地都能看到草地如毡,地面湿润,密目网随处可见,放眼望去几乎看不到裸露的土地。

  工地施工用上“高科技”

  “说到建筑工地,离不开挖机和大面积裸露的黄土。”李新合告诉济源晨报记者,早些年,挖机进行“大开挖”作业时,大量土方长时间裸露,在风力、人力和机动车辆等外力作用下会形成大量扬尘。同时,机动车辆在装卸水泥、砂石等建筑材料,清运建筑垃圾和废料的过程中,也难免产生扬尘。加上工地里天天挖坑、筛灰、砌砖,只要有车辆驶过,总会带起一阵小型的“沙尘暴”。

  “如今文明城市创建的热潮带动了全市文明工地的创建。各建筑工地一改过去‘大风起兮尘飞扬’的景象,绿色文明施工在更多工地生根发芽。”李新合介绍,看着建筑工地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他特别高兴。

  除尘雾炮机、环境监测仪、塔吊喷淋设施、道路喷淋系统、全自动车辆冲洗装置……李新合满面笑容地说,众多设备齐上阵,就是为了治理工地扬尘。

  随后,李新合拉着济源晨报记者来到了刚开工不久的北海农产品商住楼项目施工现场。只见工地围挡设施规范整齐,办公区、作业区划分清晰。出入工地的车辆全部自觉清洗,原料堆放区域布置合理,工地内道路全部硬化,部分裸露黄土被绿化植物所覆盖,施工现场井然有序。工人操作小型洒水车,在工地内来回洒水;道路两侧和塔吊上的喷淋系统隔一段时间就会喷水。

  扬尘防治常态化

  “只有练好‘内功’,才能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李新合说。近年来,我市对工地扬尘防治的监管越来越严,标准越来越高,处罚力度越来越大。市住建局建管处积极督促施工企业落实“六个百分之百”“六个到位”及“两个禁止”等相关标准,对工地进行高标准整治。要求企业积极购买密目网等防尘物资,定期开展建筑工地车辆带泥上路专项整治活动,对出入工地的车辆进行严格管理,从源头上控制带泥上路、抛洒滴漏等违章现象的发生,并组织人员对施工现场围挡设置、喷淋系统使用等扬尘防治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督查。目前,全市建工地均已配备了专职保洁员,安装了全自动洗车台;各类喷淋安装到位并规范使用,雾炮机等设施不间断开启,实现了对施工扬尘全方位、立体式防治,始终保持了空气清新。

  “现在市区各建筑工地‘晴天一身灰’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李新合透露,目前他们新开工的项目全都是高标准、严要求,开工前就将扬尘防治列入重要规划,并不断探索更优的防治模式。这就需要从扬尘源头抓起,定期组织“回头看”,对检查出来的问题列入台账,立行立改,建立健全扬尘治理的长效机制。

  随着技术进步,目前全市在建工地与建管处的监测平台已经实现了联网,监管人员可以实时监控工地扬尘防治情况。李新合满怀憧憬地说:“期待未来某一天,所有工地都能成为花园式工地,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济源晨报记者 王兴辉 整理)

  环保第一 打造绿色煤化工基地


史立旗 39岁 金马能源环保专工

  临近年关,河南金马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马能源”)全体1400名员工仍坚守岗位。

  加强环境治理,提升环境质量,一直是我市推进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了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我市各工业企业也加大了环保治理力度,效果显著。

  39岁的史立旗是金马能源有十多年经验的环保专工,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与作业中产出的一切污染物作斗争。十多年来,他同时参与、见证了每一次斗争的胜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将可能产生的污染降到最低

  据了解,金马能源位于我市虎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化工园区,现有职工1400名,占地面积90万㎡,是由金马能源(香港)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江西萍钢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济源市金马兴业投资有限公司在济源市共同投资组建的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属于典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于2017年10月10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挂牌上市。

  1月31日,济源晨报记者走进厂区,过道两旁绿植茂密,醒目的宣传标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映入眼帘。史立旗介绍,公司在建设初期就本着“环保第一 打造绿色煤化工基地”的目标,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要求,各项环保手续齐全,总投资4.5亿元,占公司总投资的20%以上。按照要求建设煤场大棚、煤气净化、深度废水处理等设施,安装了在线监测设备、购买吸尘车、雾炮车、洒水车等车辆,将可能产生的污染降到最低。

  软硬结合 取长补短

  打造节能、环保、清洁的绿色煤化工企业

  除了硬件设施,金马能源每个月会召开环保会议,每个车间配制环保员、班长,工作前都要重申环保安全制度……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在无形中得以加强。内部报刊上各员工写的一篇篇关于对环保的想法、意见等文章是最好的体现。

  “每年,公司还会组织我们外出交流、培训,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环保工作丝毫马虎不得。”史立旗说,2018年,公司共投资2.4亿元建设环保项目,建成后,大大减少了污染物排放,既满足了焦化行业的特殊排放标准要求,同时对区域环境质量改善作出应有的贡献。2019年,公司会继续加强环保治理改造,加快1号、2号焦炉干熄焦余热发电项目以及脱硫废液处理及综合利用项目的施工进度,确保项目按期投入使用;持续对公司的跑冒滴漏现象进行治理;同时加大公司的日常环保管理力度,完善各项环保管理制度,将公司打造成为一个节能、环保、清洁的绿色煤化工企业。

  据了解,金马能源先后荣获河南省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河南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河南省纳税贡献大户、河南省绿色企业、全国钢铁工业先进集体、全国(首批)生态文化示范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济源晨报记者 李楠 整理)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