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农业添彩愚公故里

2019-01-28 15:30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何岛

  虽是隆冬时节,济源大地却处处焕发着蓬勃生机,冬小麦齐刷刷冒着头,迎着寒风装扮着玉川大地;蔬菜生产基地里,新鲜优质的蔬菜装箱待发;乡村里肥沃的菇床上,白白胖胖的杏鲍菇长势喜人……

  农业兴,农村稳。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2018年以来,我市抢抓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历史机遇,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标准化、品牌化、集约化发展进程,农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经济活力增强,农民更有“奔头”。

  2018年前三季度,全市第一产业总产值达24.83亿元,同比增长3.4%,增速居全省第五位,预计全年增长4%以上。全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18420元,增长8.8%;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达77.57%,较年度目标高0.07个百分点;粮食总产达2.3亿公斤,占年度目标的115%。

  农业产业更加兴旺

  “谁说农民不愿意种地?2018年俺家粮食大丰收,玉米亩产1300斤。”秋粮收获期已过去几个月,邵原镇卫凹村农民石小红每每提及仍然笑得畅快。

  一组来自市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秋粮播种面积32.11万亩,较去年减少0.17万亩,但总产量10.75万吨,较去年增加1203吨,增长1.1%。

  时间又回转至去年麦收时候,当时不少农民心里直打鼓,因为小麦生长期雨水较多,造成小麦减产。“但由于种的是优质小麦,不愁卖,价还高,减产没减收,我们越干越起劲。”农民们对种粮更有信心。

  这样的成绩和我市大力推广优质高产粮食品种,确保“粮食安全”的努力密不可分。2018年,全市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20万亩,种植优质小麦10万亩、饲用玉米3万亩,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产业兴旺对农民来说是最大的追求。”2018年,我市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农业工作的重点,进一步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发展优质粮食和高效蔬菜、蔬菜制种、优质烟草等特色经济作物,促进种养协调发展,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

  特殊经济作物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增长。我市设施蔬菜面积稳定,品质进一步提升;高山蔬菜发展至2万余亩,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又一支柱产业;国家第一批区域性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顺利推进,蔬菜制种面积达3.5万亩;烟草种植面积8000亩,收购烟叶2万担。

  养殖业方面,优供给、强安全、保生态。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133家,生猪、奶牛、家禽、肉牛饲养量分别达115万头、1.2万头、251万只、1.75万头,肉、蛋、奶市场供应充足;人工养殖大鲵40万尾,稻蟹共养试验成功,鱼莲混养模式稳步推进。

  融合发展彰显特色

  精彩文艺展演、别样农事体验……一项项充满民俗特色的活动让市民及外来游客亲近自然山水、乐享农耕文化;茶叶、葡萄、南瓜、核桃等农特产品展,展示着农业发展成果。这是2018年9月我市开展的以“助农富农实现乡村振兴·农旅融合打造丰收济源”为主题的首届农民丰收节上的场景。

  发挥优势、打造特色,济源农业多年来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发展路径,强力推进三产融合发展。2018年,这方面的成绩可圈可点。

  围绕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我市成功举办首届烟草暨油葵乡村旅游文化节、首届“阳光杯”休闲农业摄影大赛等,印发休闲农业导游图,向大众推荐10条精品旅游线路。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也是促进三产融合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我市强力招商引资,争取项目扶持,去年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65亿元,争取上级项目资金9251万元,“四台一会”融资服务平台提供支农贷款8150万元,为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力支撑。目前,我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累计达54家,其中省级11家;阳光兔业、瑞星生猪、丰之源核桃、绿茵蔬菜制种4家企业入选首批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018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预计实现利润总额8.8亿元,同比增长9.8%。在产业集群的带动下,产业要素和资源要素加快集聚,采摘园、农家乐等相关产业不断发展,对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在进一步加快。我市积极发展农村电商,370个益农信息社建成运营,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71家、交易总额5600余万元,通过农信互联济源运营中心交易生猪6万余头、交易总额9050万元。

  融合发展,一手牵起城市繁荣,一手带动乡村振兴,正在走出一条符合我市农情和时代要求的道路。

  发展方式更加绿色

  在轵城镇丁斗村南,两栋3层楼房依坡而建,如果不是听到猪“哼哼”的声音,你或许以为这是一座工厂。这里的确是养猪场,但闻不到臭气,看不见污水。“自从建了粪污处理设施,环境大大改善,我的目标是发展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把自己的猪场打造成花园式猪场。”猪场负责人史战营说。

  这是我市不断调“绿”农业生产方式的一个印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我市深入实施“农业质量年”行动,不断在农业生态资源与环境保护上下功夫,农业生产的绿色比重不断提高。

  仅养殖污染治理方面,2018年我市就新投入资金320余万元,实施项目105个,建设粪污处理设施4.7万立方米,购置粪污处理设备42台,规模养猪场中治污设施配套率达到88.8%,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6.3%,均超出省定目标。

  “现在通过科学种田,不但用化肥少了,产量还增加了。”不少农民感慨。我市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技术。建成1000亩国家番茄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试点基地,试点区每亩防治成本较群众自防降低8.6%、施药量降低16.35%;建立10000亩省级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示范区,核心区主要病虫综合防治效果达93.8%,亩产增加58.4公斤,绿色生产方式正逐步改变着传统的农业生产。

  扎实开展种植业污染治理,强力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秸秆青贮技术。全市小麦秸秆还田率在95%以上,玉米秸秆还田率在70%以上,青贮全株玉米6.67万吨,为农业绿色发展助力。

  农村改革活力四射

  2018年,我市农村改革工作活力更足。

  我市在王屋镇上二里桥村、承留镇玉皇庙村和大峪镇三岔河村三个贫困村,分别建立了“2233”集体资产抵押运营试点模式,为每个村筹资100万元。去年,三个村各收入6万元。

  让农村集体资产“化茧成蝶”,从“死资产”变成“活资本”,让农民腰包鼓起来,我市一直在做有益探索。深入全市59个贫困村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专题培训,指导盘活村级集体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举办清产核资专项集中培训班3期,对完成改革的村(居)办理发放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书402个。推进清产核资由村级向有集体资产的镇级、组级延伸,已完成清产核资对象数量调查。全市5个镇、3个街道、525个村(居)、385个村(居)民小组目前均拥有集体资产。

  2018年5月,副省长武国定在实地调研我市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后,充分肯定了济源做法,并在全省清产核资电视电话会上让我市作了典型发言,要求在全省进行推广。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有力推进,全市土地确权登记颁证遗留问题妥善解决,基本完成土地确权证书纠错、档案移交和管理系统平台提升工作。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全年通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共流转土地5宗5518亩,惠及农户2124户。

  前景可待,未来可期。记者从市农牧部门了解到,2019年,我市农牧业工作将突出优质粮食、特色园艺、生态养殖、现代种业、休闲观光“五大主导产业”,以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经营规模化为基本路径,以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为主攻方向,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快构建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推动我市种养业向高效、优质、绿色、安全、融合方向发展。(记者 史方方)

回顶部